上海近日疫情确诊人数趋缓下,发起最后攻坚要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甚至立下「军令状」一说,这也让上海各社区的防控力道再度趋严。多名在沪台湾人都指出,虽被画入「防范区」但都加码不能出社区,实际与「管制区」没分别,也扩大密接者定义,让人流更显紧缩。上海台商表示不少的中小型台企至今仍难以復工,更别说保障物流畅通,如今只能跟当地政府步伐走,乖乖申请復工与运输通行证。

在沪台商受访指出,这波长期停业停工对台企很伤,不同于大陆本地企业的聘雇合约,多数本薪只设最低薪资约2000多元人民币,再补其他津贴的薪资结构,台资、外企多数本薪水准较高,面对疫情不能开工、薪水要照付时,支出成本负担就更大。

即便能復工的台企也不见得能轻松,除了还是苦于原物料畅通等问题外,由于採取闭环生产,员工24小时在公司或工厂,要负担所有食宿生活费用,还得不时发发红包打气。最后要怎么计算这期间的薪水、各项杂支成本与后续财报编制也是大问题。

在上海多年的台籍经济专家指出,上海官方说666家「白名单」已復工90%以上,但对比整个上海超过300万家企业还不到1%,许多台商也还处于咬牙硬撑、苦苦申请復工当中。

也有台商说,復工难以全面的背后原因之一在于人流防控的再趋严。近日上海官方宣称对疫情发起最后攻坚,甚至有立下「军令状」说法,这导致各社区的管控再度紧张。据了解,有的社区门口直接架起铁架封锁出入,也扩大密接者定义,一人阳性,整栋楼都被列为密接。

至于上海与周边的实际復工情形,台商直言并不如想像的一帆风顺,包含上海与周边城市,譬如宣称已全面復工的昆山,都不乏开工一段时间就面临没有原物料、零组件可做。

有法律顾问指出,近期外贸企业面临一个特殊状况,国外企业看到上海新闻,以为供应链都已恢復要求履约交货,但实务上还是交不出货,只得谘询专家如何解释还属「不可抗力」的无奈现象。

#负担 #台商 #上海 #薪水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