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高票当选香港特首,具大陆政协委员身分的「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会长李大壮,将来台探亲并前往陆委会拜会,陆委会表示欢迎。借用李家超竞选特首时的「共同开新篇」口号,歷经3年风雨的台港关系,也需要「共同开新篇」。
两岸关系关键第三地
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层面,台港关系在两岸关系上都扮演了十分特殊的角色,40年前大陆改革开放欢迎外资,香港成为台湾投资大陆的桥头堡与中介,30年前的九二共识,正源于两岸香港会谈。2008年两岸「三通」后,香港的两岸「关键第三地」枢纽地位并未退场。一方面大陆愿意将香港打造为「一国两制成功样板」,以吸引台湾民眾认同统一,另一方面台港之间的金融、人文联结愈加紧密,可承担两岸政治破冰功能,大陆对可规范的台港关系乐观其成。
以中医理论为比喻,如果把两岸关系比作人的筋骨、经络,台港关系虽不算是心臟、动脉,但仍然是非常关键的「穴位」。2016年,蔡政府上台之后,两岸互信有限、沟通受阻,台港关系曾经再次发挥活络经脉的作用,可惜好景不常,2019年,香港爆发反送中运动,剧烈的政治风暴几乎将整个台港关系、甚至两岸关系毁于一旦。蔡政府反将一军,不仅把香港作为拒统反中的样板,还当做选战神器,北京则痛斥台湾对港独、泛民的支持和声援,进而将民进党定性为「乱港黑手」,台港关系反而成为两岸关系的「死穴」。
台港关系回不到从前,两岸关系亦然,但两岸执政者应深思,既然双方都无意让两岸关系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么给台港关系「点穴」,透过局部的善意互动,保留两岸关系回温的可能性,对管理台海风险、稳控两岸关系应有益无害。事实上,相较疫下两岸几乎回到冷战期间的对立隔绝现况,台港关系仍能「藕断丝连」,应值得珍惜。先看经贸数据,台湾对香港经贸依存度近2年持续反弹至近8%,已经回升至马政府后期,再看民间往来数据,台港两地每天仍有4班客机对飞,过去两年蔡政府批准的港人居留许可连续破万,远超过去30年来平均水准。
优先松绑台港间往来
由此可见,在新冠疫情与互设机构停摆的现况下,台港两地经济、民间往来互动仍然维持相当热度,这里面固然有《国安法》时代港人「移民潮」的催化,但更多还是台港关系的特殊性使然。蔡政府近期拟放宽港人专才在台定居门槛,虽然因执政党内部疑虑而暂缓,但过去2年来政府的确透过专案处理等方式,给予不少港人特殊优待。
与此同时,面对绿营和独派要求停止《港澳条例》的呼吁,蔡政府仍然能够守住港澳事务从属于两岸事务、但优先于两岸事务的底线。蔡政府固然对凤凰卫视做出了「港资变陆资」的界定,但此属于个案的操作,对台港经贸关系影响面有限。
随着李家超走马上任,香港建制派释出消息,「反送中」修例风波源头、涉及台港司法争议的「陈同佳事件」并非优先处理事项,这说明台港关系的政治障碍有搁置的可能。而经歷《国安法》对香港政治圈的重整之后,当初频繁游走台港的香港政治、社运、学界和媒体人物几乎全部身陷囹圄或淡出公眾舞台,北京眼中台港之间的所谓「政治风险」应该可控管。上述背景下,无论是陆方还是港府,都应该有足够信心给台港民间、经济及文化交往按下「重开机」键,并努力消除台湾民间赴港疑虑。
之前民进党大力「撑香港」,却无法改变香港治权最终掌握在北京手中的现实,蔡政府须以台港之间既有的经贸、民间联结为考量,务实承认台港关系仍然具有特殊性的事实。首要是促成台港民间交流逐步復常,香港经歷今年2至3月疫情海啸后,如今几乎进入「类共存」状态,台湾这一波疫情缓和后,相信也会逐步与世界接轨。鉴于大陆严格的入境检疫政策,台港之间反而有机会先行放宽往来限制,相信这是两地民眾所盼。
今年是香港回归中国25周年,也是两岸香港会谈并达成共识30周年。抚今追昔,以台港关系活络两岸僵局,这是前人留下的智慧,也应是两岸努力的方向。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