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防疫保单之乱,反映出疫情多变之下的风险管控严重问题。当一年前保险公司推出防疫情保单之际,乃是防疫採清零政策,确诊率、隔离率、死亡率均低,保险公司根据当时情况判断风险胃纳量,大多认为可以接受,致力推广。但自今年4月以来,Omicron社区感染,确诊数字急升,防疫政策朝向与病毒共存,民眾在恐慌下更积极投保,防疫保单数字急升。此时产险公司发觉理赔数字可能远超所测,甚至某些小型产险面临存续之危,直想急踩剎车,有些在核保阶段想作了断,切砍重复投保,混乱纷杂。金管会、保险公司、保户之间各有立场,民意代表也相继出面发声。
综观此事,便看出诸多原可预见而未防范之处。首先,保险公司的精算不够精确,只看当时数据,未将国外疫情趋势纳入推估风险予以精算,确有可责之处。过去两年来,台湾多在低疫情下安步度日,漠视国外早有警讯,欧洲染疫数据屡创新高,美国在今年1月达高峰近百万;泰国去年12月,4家产险业者在理赔压力下宣告破产;今年2月有德国及瑞士之再保公司表示,不再承接新冠肺炎案件之再保。其实台湾并非所有产险公司均埋头猛衝,亦有公司自始即对此类保单敬谢不敏,也有率先开卖此类保单的产险公司提早认赔于今年1月全数结案。不料,大多产险公司仍于今年争相投入,一窝蜂大肆推广此保单,迎面猛撞上了疫情高峰大浪,显是航行未备望远镜。
此外,部分投保客户以此类保单作为生财工具,这不应是保险业务之本意。保险之意义在于集合多数人之力来协助少数意外者度过难关,而非用来投资谋利,避免投保之道德危机。话说回来,当疫情下不少行业萧条,劳工断炊,无薪无饷,转而想由保险单中挖取粮草,固然不值得鼓励,也可看出生活艰难,此乃有赖其他机制补足之。
除此之外,政府跨部门互动亦有改善空间,当疫情快速变动与防疫措施改向时刻,跨部会及早互通资讯,颇为重要,除了主政部会从防疫角度挥旗改向外,必然牵动各行各业,宜让其他部会提早得知政策即将改弦易策,方有助于社会各层面与各产业提早思考应变措施。以此事件而言,若金管会提早得知政策方向与疫情趋势,在监督业者处理相关事宜上,或可有较多思考与应变之时间,否则陷入社会救助问题与金融体质问题的取舍之间,总是难以两全。
回溯过往曾发生的大小金融乱象,常有失算现象。以2005年台湾卡债问题为例,银行审核轻忽而滥发信用卡,顾客不顾偿债能力而竞相申请新卡,造成不少卡债族累积偌大债务无力偿还,最后银行业仍须吃下不少亏损,以息社会问题。另以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问题为例,原次贷问题严重时未见警惕,金融业者陆续推出衍生性金融商品以求获利,殊不知酿成总体系统风险,整体金融市场失序,全球业者与顾客均蒙受鉅大损失,最后各国政府出面出资出动接管,大肆整饬市场秩序。事后,检讨各种问题起源,多先有预兆,只是未被重视面对,等到问题坐大才仓皇失措,扑火就如飞蛾般无力。
展望未来,风险未竟,尤其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国际间经济金融情势改变,国内外产业金融结构调整,海峡两岸的紧张气氛扭得更紧。那么,金融业有无应变措施?一般民眾如何面对紧张情势?金融主管单位对业界与一般民眾,是否备好辅导机制,说明如何作好资产保全? 除此之外,是否尚有其他风险挑战藏匿在侧,宜思宜虑。
先天下之忧而忧,此乃对待风险的态度。回顾与展望,各种风险型态多变,衝击路径多方而至。一向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在局势翻滚中常有过度反应,如何平和处置,缓和风浪,乃是金融界永无止息的课题。从这次防疫保单之乱,凸显出种种积习,足堪思索检讨,避免在风浪来袭下才猛擦拭望远镜,突呼负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