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出口大陆前三大的水果凤梨、莲雾、释迦被禁后,大陆今年再禁台湾石斑鱼入境,台湾农渔民真是有苦说不出;明明渔业署年初及6月两度抽检养殖场,连可能含禁药残留的土壤层都抽验,结果都合格,难不成大陆海关泼脏水?还是台湾「整改」不彻底?整起事件实令人纳闷。
去年三大水果被禁时,鑑于农委会要求提出证据,大陆国台办最后公开晾出介壳虫等画面;但石斑鱼遭禁,大陆至今仅海关发出声明,究竟禁药及土霉素超标多少未公布,随后国台办也未提证据,仅回应两件事,一是请台湾「切实整改」,二是「别再政治操弄」。
坦白说,中共年底将召开二十大,两岸今年主轴就是中美「斗法」,涉两岸交流皆小事,既不会台面化,更不会有对话空间。两岸形格势禁,战略上既无商讨余地,战术上也就给些「痛点」。毕竟开放ECFA已让台湾10年免税逾2000亿台币,台湾不感激就罢,还说ECFA是「养套杀」陷阱,台湾不领情,大陆也就不用顾虑太多了,不是吗?
大陆内部经常使用的「整改」,这次是首次对台使用。如2020年11月10日大陆官方发出《互联网反垄断指南》,开始对包括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在内的「整改」,今年4月28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政治局会上称「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这是「整改」全貌。但要求台湾「切实整改」其实存在瑕疵。台湾自有主管部门,理应为抽验负责,既然台湾回覆科学验证,按两岸农渔产品检验流程已算到位,总不能大陆质检局派人来台监管「整改」流程吧?
但话说回来,台湾切实完成调查了吗?显然没有。去年底首波被禁的2家石斑鱼养殖业者指自己未用禁药,孔雀石绿也早不在台贩售,今年6月渔业署抽检涉及的厂家也合格,但为何大陆能检出禁药?显然问题出在养殖业者所称的「中间商风评不好」、「资料曾被冒用过」,甚至人尽皆知的业界「违规套牌」、小商家藉牌出口等现象,这恐怕才是查核重点,不能一句「不归我管」就了事,而应立体查察、跨部门查案,农委会的「检讨贩售流程」根本无济于事。
先彻底自查自清,才是保障农渔民权益的最好办法。提供养殖业者贷款补贴或拓展海外市场,对石斑鱼这种高价渔种效益不大。农委会证实针对我农渔产品被大陆禁止进口将三度向WTO提「特定贸易关切」。但即使仿效澳洲葡萄酒被大陆禁止进口事件提申诉,也得等个一年半载,农渔民生计又该如何打理?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