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维护居住正义,财政部与地方政府在房屋税上「双管齐下」包含非自住的房屋採行差别税率、调整房屋标准单价等税基。不过,专家认为,财政部还是要努力追查房东囤房情形,是否有规避「租赁所得」的情况。

国民党立委曾铭宗表示,近年来随着低利率环境以及营建成本的提高,使得房屋价格飙涨,其中低利率与资金又是最大的元凶,这也是外界会讨论「囤房税」等主要原因。

惟随着美国联准会升息,资金外流,加上央行升息以及几波信用管制等,房价确实渐趋稳定,是否继续推动囤房税,调高房屋税非自住房屋税率最高上限3.6%的限制?曾铭宗认为,应可再观察一段时间,不过长期而言,税率仍需调整。

财政部2021年到今年初,针对拥有10户以上非自住房屋的「囤房大户」进行大查税,追查「租赁所得」是否诚实申报。据统计,财政部共计查核1734件,核定补税案就超过千件,达1006件,补税占比高达58%、近6成,补税金额9944万元,将近亿元,显示囤房大户逃漏税情形严重,这使财政部今年再扩大追查5户以上的囤房大户的租赁所得。

住商不动产企研室资深经理徐佳馨表示,以大户拥有大安区房子来说,并不会因为原本一年要缴1万元房屋税,变成3万多元就会出售房屋,会影响到大户决策的主要原因还是房价和巿场景气,她认为,採行差别税率等,效果应该有限。

#差别税率 #租赁所得 #补税 #房屋税 #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