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icore(含前身Union Miniere)发迹于西元1805年,目前系比利时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挂牌公司(代号:UMI.BR)。截至2022年6月底市值约为80亿欧元。并于2021年达到营收歷史新高(约40亿欧元),三大事业体营收贡献比重各为触媒(43%)、金属回收处理(30%),以及能源与表面技术(27%)。从被诟病为血汗矿场,到取得比利时、德国等多国最佳雇主桂冠。由雄霸世界三大汽车触媒材料之龙头企业,在面临电动车崛起之新动力时代仍未见落寞,在半年内陆续取得数家名列全球五大车厂(含关系企业)之动力电池材料採购长约,所凭藉的永续转型方程式为何?值得进一步探讨。

传统汽车须透过触媒转化器来控制排放,在关键触媒金属材料上(如铂、钯、铑等),Umicore除60年代即自行发展相关技术,2003年、2007年又分别以8.14亿美元、0.56亿美元代价收购同业PMG(Precious Metals Group)及国际汽车零组件Tier1大厂Delphi触媒事业部,形成与德国BASF、英国Johnson Matthey鼎立之势。有趣的是,2007年也是Umicore正式投入「rechargeable battery(例如油电混和车、电动车使用之动力电池)」材料及循环经济新事业元年。考量当时电动车发展前景混沌未明,Umicore之新技术发展若能突破,建立之先行者优势多寡尚为未定之天。然触媒事业之市场地位及发展天花板却可能遭受扼杀,这项双轴转型剧本如何盘算?

永续发展虽强调与各利害关系人议和。惟以本例来看,永续转型第一步,似是找出「最希望」企业转型成功的利害关系人及支持。试问,若电动车的确掀起典范移转,欧盟国家长久以来透过汽车工业打底的经济基础,将产生多大衝击?赢家还会在欧盟体系吗?Umicore成功运用过去在金属回收及循环经济所累积之商誉,说服欧盟影响BMW、Mercedes-Benz及Audi等欧系车厂加入其新事业「早期实验」,以十余年经验累积出可观的技术、管理内涵。

其次,双轨转型之新、旧事业,如何衡量「资源互竞效应」与「转型效益」甜蜜点?既要维持原先触媒事业金鸡母,对启动新技术之投资发展仍要不失竞争力。若转型过程之时间轴拉长(例如电动车发展不如预期),资金缺口及资金来源又该如何因应?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当新、旧事业之营运系统存在高度差异时,如何确保新事业的「实验设计」具攸关性(问对人)、合理性(问对议题)以及包容性(摸索答案)。举例来说,触媒事业产品成熟度高,企业决策思维与流程较着墨于改善型议题。但在全新产业、事业中,当车厂以降之各阶厂商,对电动车及动力电池之产品定义都尚无明确轮廓而须各种市场测试时,Umicore回收来的动力电池规格实具高度差异性,且回收时间点、数量难掌握,如何处理「批次」系与原先「流水线」思维大相径庭之处。而这个核心差异并未击退公司持续投入,反而透过流程再造建立竞争优势。

当同是触媒巨头的Johnson Matthey宣告退出电动车电池材料业务,Umicore以其在材料来源(含新矿及回收处理,又以后者为主)、生产流程及管理机制(如碳足迹与盘查)所累积丰厚底蕴,让福斯汽车集团(Volkswagen AG)及Automotive Cells Company(主要股东为Stellantis及Mercedes-Benz)接连抛出合作橄榄枝。或许永续转型方程式,不外乎是最好的时机,做最坏的打算,以及最好的准备。

#转型 #材料 #电动车 #事业 #Umi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