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台东县东河乡兴隆国小积极推动环境教育及食农课程,因缺乏实践空间,趁着暑假期间,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东南亚国际志工团携手兴隆国小,合力打造自然建筑,串联水资源循环、植物生态。兴隆国小校长林克铭表示,除提供学生休憩空间,也让师生进一步认识族群文化及环境永续理念。
由阳明交大师生团队14名学生歷时9天打造自然建筑「生‧生」,以木结构为主,球体造型宛如蕴含生命的种子,伫立在兴隆国小树林区中,融入校园生态。
建筑外墙上层环绕着以木材、树皮、乾草、黏土、芦苇制成打造的木箱,团队指出,这是吸引各种昆虫入住的「昆虫旅馆」,下层则是栽种阿美族传统野菜的植物箱,运用空间内的水资源循环系统,搜集雨水加以灌溉。
清大学生杨天玉说明,雨水沿建筑上方的雨淋板流进天沟,再经水管匯集至空间内的4个雨扑满,打开水阀让雨水进到蓄水槽后,就可经由吸水棉条将雨水引入植物箱供给水分。
植物箱中种植刺葱、小山苏、小毛蕨、鱼腥草、过沟菜蕨等阿美族传统食用野菜,另设置空木箱,供师生放置採集来的自然教育素材。
学校位于阿美族部落,也有不少阿美族学生族人对于野菜食用部位及摘採时间相当熟稔,自然建筑除了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循环利用,也可运用昆虫旅馆及植物箱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并透过种植野菜了解传统饮食文化。
林克铭表示,建物命名为「生‧生」,有生命、生长、生活意涵,与学校推动的永续循环校园契合。未来将办理增能研习,协助教师能妥善运用在教学上,也期待成为孩子的游憩空间,在校园生活中探索生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