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也带来资源浪费

自1994年智慧型手机问世后,全球手机呈现爆炸式成长,依据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手机总数突破80亿,已经超过全球74亿的人口数,这现象却不是代表人人都有手机,许多人因为工作需要或使用的便利性配备多台手机,环保团体曾统计臺湾每人平均拥有5.41支手机。对比世界上仍有11亿无电可用人口,更彰显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近年手机每年出货量超过14亿支,而且每年仍不断以约5%的速度成长。在快速且大量生产下,电子废弃物也跟着增加,甚至变成有害物质渗入当地土壤或河川,造成污染。

而这只是冰山的一角,科技快速兴起导致社会的资源閒置、分配不均的问题,有赖于能够创造出调和供给与需求的平台,让大量的社会閒置资源被充分利用。

共享经济的兴起

20世纪工业社会透过新兴科技开发许多新商品,藉由机器专业化大规模生产,但需求却相对不足造成厂商的库存,直到产品达到规模经济后,价格普及化使得消费者更乐于购买甚至成为习惯,于是造成许多商品的閒置,形成消费剩余。

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以租代买的观念逐渐地盛行,社会已形成以使用权代替消费权的氛围,以解决因为规模生产与过度消费所形成的经济剩余。

受惠全球互联网驱动各式共享平台的兴起,透过线上支付平台、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及社群媒体,由专业平台有效率地将整合经济剩余,进行大规模的供需配对,重新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最早于1978年由美国社会学教授Marcus Felson 与JoeL.Spaeth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提出,但却未受到社会的注目。直到2011年美国Time杂志称为改变世界的十大想法之一,在互联网浪潮推波助澜下,陆续催生了许多共享平台,像是Uber、Airbnb,臺湾的共享单车Ubike及共享车位的USPACE、外送服务等,并在群眾筹资、住宿和旅游领域广泛应用,逐渐扩及到创意设计、生活服务、物流快递、医疗保健等行业。根据PWC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共享经济将成长至3,35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前景看好。

许多新创公司抢搭这波热潮趁势崛起,但新的商业模式也不全然被社会大眾接受。2017年正值全球共享经济风潮盛行,来自于新加坡的oBike以无桩式自行车租赁系统,透过手机APP即可寻找和骑乘附近的oBike,确实为国内的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方便。然而,随地租车还车的便利共享方式,却引发停车乱象与押金收取的争议,短短不到2年便停止营运。创新的商业模式如果无法兼顾人性与环境,导入适当的监督管理机制,最后终究让方便沦为随便的乱象。

共享新经济模式 创造供需双赢

资源过剩的解方有赖于社会大眾乐于分享及共有自有的资源,更进一步探讨共享平台在臺湾无法百花齐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臺湾民眾对于对物品的「所有权」高于对其「使用权」的出借,且须耗时管理分享的资源,民眾普遍认为与其将物品分享予其他人不如直接将物品拍卖,形成虾皮、奇摩等平台的拍卖经济比起共享资源更蓬勃发展。臺湾目前较为盛行的共享经济模式则以交通物流类、旅宿业等居多,包括WeMo、iRent,以及Lalamove物流媒合等平台。

创建新的共享商业模式绝非一蹴可及,除观察目标市场消费者的习性与型态的转变,业者应跳脱既有的销售框架,运用社群主动传播的力量,快速打开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知名度,并搭配平台的评价机制,透过正向的评论累积,对其他需求者产生参考价值,强化需求者信任,以增加消费者对平台的使用意愿。

共享经济不仅是进行式,也是持续发生的未来式,传统的供需媒合透过智慧型手机的普及与科技融入,让创新的商业模式更多元、效率、便捷,为地球资源再创新价值,在混乱的年代共享未来双赢。

#形成 #资源 #共享 #经济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