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海军现役荷兰制剑龙级潜舰,潜舰国造(IDS)性能领先约8至10年,剑龙级于1980年代设计,国造潜舰仅做出1990年设计的潜舰,与现今2022年落差达30年,下一步该怎么走,值得好好思考。
台湾第一次造潜舰,装备筹获困难,又没有可模仿对象,只能自行设计,因此採取「先求有,再求好」策略,行稳才能致远;许多最新的水下先进科技,原型舰并未採用,但保留提升的空间,后续若量产再纳入。
若依循这个模式,就是蔡政府本来规画准备编列特别预算,建造后续第2到第8艘;不过,后续舰的性能又能领先原型舰多少,是个说不准的事。
IDS案另一个发展的可能是,就像台湾当年在买不到战机的情况下,自己努力研制IDF战机,等到IDF完成战评,准备量产250架的时候,法国与美国突然先后宣布售我幻象与F-16战机。
因此,IDS明年9月下水后,还要1年多测试,是否重演IDF戏码,以当前国际情势而言,并非不可能,甚至政府也应拿IDS当筹码,争取国际售我更先进的传统潜舰。前总统李登辉与军方当年就是这样做的,既自行研制战机,也争取外购性能更佳的装备,并未画地自限。
IDS从无到有,所有参与成员值得肯定,蔡英文总统潜舰国造的意志与决心,更令人钦佩,但IDS与先进传统潜舰的性能落差数十年,下一步该怎么走,应待下水测试后,留给下任总统决定。蔡政府有意编列特别预算,一口气建造7艘后续舰政策,宜再慎思。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