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胜接替陈时中担任中央防疫指挥官,旋即宣布最新边境政策,7月25日起外籍人士得以志工、传教弘法、研习(宗教教义)、实习、国际交流及度假打工(青年交流)等事由申请入境,但不包括陆、港、澳人士。暂不论OmicronBA.5新变种病毒威胁下,大举开放国门是否适当,蔡政府再次对陆、港、澳民眾採取歧视性待遇,既无理又蛮横。

边境开放涉歧视

两岸血缘、文化与经贸连结极深,民进党执政后,利用新冠疫情,对大陆定下歧视性的境管措施,尤其「小明事件」最不合理。当初陆委会透过大陆台商协助,安排长居台湾但不具居留身分的陆配子女返台,指挥中心却急转弯推翻陆委会决策,令社会各界错愕。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每月平均只有1千余名大陆人士来台,接近冷战时代两岸互不来往情境,实在令人唏嘘。

「小明事件」是民进党借疫反中的缩影。无论是后来疫苗、快筛之乱甩锅大陆,还是刁难陆籍人士入境专案申请,不仅让蔡总统、陆委会当初恢復两岸良性互动的承诺化为泡影,也让过去将穿梭两岸视为日常的无数「小明」、「大明」们承担分离痛苦和高昂成本。儘管台湾入境管制早已大幅放宽,大陆也缩短入境隔离时间,但对抗政治氛围下,两岸交流復甦步履维艰,蔡政府「国际优先」的边境开放,让两岸关系雪上加霜。

陈时中卸任中央防疫指挥官,但政治绑架专业的「陈时中路线」并未退场。回顾过去2年来政府歷次对大陆调整防疫管制措施的台前幕后,基本上是陆委会与指挥中心之间互踢皮球。陆委会以「专业考量」推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又以「考量两岸情势」打太极,两岸恢復民间往来的拍板决策变得困难重重。

无论是基于两岸民间关系的现实,还是基于大陆疫情平稳的现况,移除法规障碍,恢復两岸客运航线,为台商、台生、陆配、陆生降低往返两岸成本,应是最安全、最易操作以及最具善意的行动。大陆早就对本国民眾设置「非必要不出境」的严格限制措施,形同替我方减轻了管理负担;另一方面,当台湾疫情早已进入共存模式,再把「医疗量能」搬出来当阻绝两岸人员往来的藉口,形同讲笑话。

小明悲剧勿重演

台北市长柯文哲在本届双城论坛中所说,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在台陆配超过了37万人,在大陆的台湾人也超过百万,台北会继续帮助陆配、陆生、陆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也希望上海能持续提供台商、台生和台胞的照顾与服务。蔡总统今年新年谈话中的两岸关系部分:「各自努力照顾好人民的生活,安定社会民心,两岸才会有空间和氛围,以和平的方式,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寻求解方」。柯文哲在双城论坛的表态,难道不正是对蔡总统两岸论述最为「原汁原味」的实践吗?

蔡政府任期走向尾声,若和扁政府8年相比,蔡政府两岸事务成绩单不仅乏善可陈,甚至可以视同挂零。扁政府初期开通小三通,末期虽然以终止国统会、入联公投、杯葛奥运圣火等激烈动作收场,却至少在四川地震后向大陆人民释出善意,并为两岸直航与陆客来台在技术层面打下基础。蔡政府初期同样有表态「两岸非外交关系」、促成金厦顺利通水等亮点,2019年后两岸关系急转直下,新冠疫情又彻底冰封两岸民间交往,至今找不到解方。

美中之间的强权对抗无法扭转,但为两岸人民造福是可以去做的。如果蔡政府以边境解封为契机果断决策,以人道、和平考量尽速重启小三通、恢復两岸民间交往,不让「小明」悲剧重演,尚能在未来两岸关系歷史功绩簿上记上一笔。否则,两岸事务幕僚出身的蔡总统,恐将在自己最熟稔的领域,留下最为难堪的纪录。

#蔡总统 #大陆 #边境 #两岸民间 #陆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