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和8月,对于英国人民来说,是最黑暗的时刻。春天以来,俄乌战争之后,通膨愈来愈严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7月遇到天乾物燥,世纪热浪来袭。然而,面对如此的危机,因为强生首相辞职,群龙无首,党内精英竞逐首相大位,无暇顾及民生内政。

去年正式脱欧之后,最难过的炎炎夏日,没有首相的当家做主,英国迎来的将是,执政党从2016年脱欧公投的六年以来,第四位的保守党首相。相较于1979年到2010年的期间,同样只有四位首相(保守党的柴契尔和梅杰,工党的布莱尔和布朗),保守党的精英折损,已经因为脱欧而重创。

由于大多数内阁阁员近乎集体辞职,强生首相7月7日宣布辞卸党揆,引发议会内阁制在宪政上的争议:「国会多数党的党揆,就是首相(阁揆)」(反之亦然,首相必须是国会多数党的党揆)。换言之,不具备保守党党揆身分的强生,并没有资格担任首相的职务。为此,保守党以信任投票,反击工党发动的不信任案,保住强生做为「看守内阁」的首相资格,直到新任党揆9月5日出任首相为止。

这次的茶壶内风暴,起源于财政大臣苏纳克在7月5日率先提出辞呈,数十位阁员迅速跟进辞职,强生首相被迫辞掉党揆,参选登记结束于7月12日,并从隔天开始正式的竞选过程。儘管7月25日第一次的辩论,因为主持人晕倒而半途结束,并不影响最后出线的两位参选人的短兵相接。依据英国保守党的规则:每位有志于大位者,要有20个同党下议院议员的支持;接下来进行一轮一轮的议员投票,一轮淘汰一位参选人,得票少于30票者,都会被汰除;一直淘汰到只有两位为止;最后,再由党员投票(含通讯投票),赢的人出任党揆,同时也成为下一任的首相。

保守党的下议院议员投票,排名第一的财长苏纳克(Rishi Sunak),今年42岁(1980年),是第三代的南亚移民家境富裕,拥有牛津大学和史丹佛大学的学位,出身于金融界。此外,他的岳父是印度的亿万富翁,家有恒产,是很典型的保守党精英。

而做为女性的外长,今年47岁的川斯(Liz Truss),在俄乌战争过程的发言内容,是强生内阁的鹰派代表。这样的强硬形象,反而让她完整、丰富的从政资歷,不为外界所知。同样是牛津大学毕业,典型的保守党精英;她过去十年,从柯麦隆、梅伊、到强生内阁,分别做过环境大臣、司法大臣、乃至于外交大臣。

强生在国会的告别演说,向继任者提出四个建议:亲美;援助乌克兰;减税;以及疫情松绑。然而在后强生时代,又会如何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个观察。

其一,谁的政策主张,更能够延续强势抗中,坚决支持乌克兰的路线。其二,谁能受到十几万保守党员的青睐,部分取决于强生的支持与否,部分则与政策主张,是否受到欢迎有关。其三,继任大位者,要有能力解决目前亟须面对的问题,包括愈来愈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可长可短,但却不是操之在我。

再者,从新首相就任的100天,圣诞节与新年的短期,乃至于明年此时的中期,要如何重振疫情过后的民生经济,提出「救生民于水火」的因应对策。以及英国脱欧之后,虽然积极配合美国的外交政策,但是,最终还是没有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进入美国市场,以弥缝失去欧洲市场的重大经贸议题。

过去对于「硬脱欧」,苏纳克十分坚决,川斯则到最后才支持;目前对于「亲美,更抗中」的国家走向,川斯十分坚决,苏纳克则进入党员投票阶段之前,才提出强力抗中的政策主张。两人最重要的差异,除了性别和种族以外,主要有两点:川斯主张减税,并举债支应暂时性停徵现有的绿色能源税;苏纳克则希望先控制住通膨,然后再谈减税的问题。

有鉴于经济社会问题,层面复杂,纠结难解,两者程度上的差别,在于政策的优先顺序,轻重缓急。对于新首相上任后第一年的重责大任,无论是谁胜出上任,所提出因应对策的优先顺序为何,面对的都是前途未卜,彷徨不安的人民,以及瞬息万变的世界。

#政策主张 #精英 #抗中 #保守党 #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