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议会于今(2022)年7月通过执委会的提案,在《欧盟分类法》(EU Taxonomy)下,将天然气、核能正式列入过渡性的「永续经济活动」项目,未来得以接受永续资金的支持。欧盟执委会强调:「气候中和是我们的目标和法律义务,我们致力于使用所有可用工具来摆脱高碳排的能源」,显见欧盟藉由天然气、核能转型的企图心已十分明确。反观台湾同样宣示要在2050年达成净零碳排目标,但被问及是否有可能重新将核能列为能源选项,经济部却表示,台湾已走进民主社会,任何新的能源形式在台湾要使用,都要经过民主选择。

民主似乎已经成为施政者逃避问题的最好理由,而民主是否可以用在高度专业的选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核四问题是否应该公投,公投后又是否可落实,议论纷纷却无济于事。眾人之事交由眾人决定看似真理,然而,偏离专业讨论、泛政治化一直是台湾公共议题决策时面临的困境。

国际上碳定价一直不断升高,碳边境调整机制也破天荒地在6月22日通过。这些事件所代表的意义,全球暖化议题势将衝击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欧盟排放一吨碳近100欧元的碳定价下,我国发一度电约有502克碳排放,代表未来电价需要反映环境成本时,我国电价至少涨幅达50%以上。遑论外销企业所增加的生产成本。

根据文献,如果以煤炭发电,一度电约排放870克二氧化碳;如果是风能,约排放14克,但核能仅排放12克;这是为何当气候与能源危机同时发生时,核能被视为解决暖化问题的关键角色。核能及相关能源议题牵涉到高复杂度与专业性,从能源转型和经济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舍弃核能是否是最佳的能源转型路径?在无其他经济有效的过渡性能源下,一旦舍弃核能,可预见台湾能源转型步调将受阻,而与国际趋势脱节的作法,对企业经济竞争力的影响也不应忽视。政府不应在没充分资讯和讨论下进行粗糙决策,政府对于这些专业问题也不应也不该假「民主」之名搪塞回应。

此外,从贸易手段来看,欧盟已于7月通过了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的改版法规,并将CBAM范围扩展到电力排放,亦即制造商所消耗电力的碳排也将纳入缴纳碳关税的课徵范围,因此如果台湾排除核能作为过渡性能源,我国厂商出口竞争力将立即因使用高碳排量电力而面临衝击。2020年台湾一度电的碳排系数高达502g,不仅远远超过法国(51g)、瑞典(6g)等欧洲国家,也超过了邻国日本(422g)、韩国(416g),而近期日韩两国更不约而同宣布将重启核电,除顾及能源转型风险外,也期望更进一步降低电力碳排放系数。若我国持续忽略核能对于能源转型的重要性,待2027年欧盟CBAM正式上路之后,高电力排放系数将使得我国制造商面临巨额的出口成本,对于我国产业的衝击不容小覷。

《欧盟分类法》对于制造类经济活动的碳排放表现,以前10%排放水准作为永续标竿,一旦符合此标竿数值,便符合永续标准并可引导永续金融投入,为奖励资优生的概念;而CABM则是採取出口国同类产品排放强度前10%,或是欧盟同类产品强度前5%之平均值作为缴纳费用的预设值,较像惩罚后段班学生的概念。欧盟的目的很明确,即是藉由金融和贸易两种手段上下夹击,促使企业加速转型、负起碳排放责任。

然而,我国不但始终在能源转型路径上无法达成合理共识、亦迟迟无法建置可有效因应欧盟碳关税的碳定价相关机制,种种政府表现与国际趋势明显背道而驰,既无法引领企业成为减碳资优生,还迫使企业因高电力碳排放系数而落入减碳后段班的困境。

企业在当前国际绿色新政下纷纷陷入碳焦虑,更有大型企业因此转向国外自愿性市场购买大量碳权,让本可以在国内流通的减碳资金平白流出到国外,而购买回来的国际碳权却无法列为公司资产,对企业及国家而言都是损失。从具高度专业性的核能议题看出:政府忽视国际能源转型趋势的演变,也无法提供企业解决碳焦虑问题的手段与方向,却以民主为名来推托,进一步一点一滴侵蚀台湾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呼吁政府让能源议题讨论诉诸专业,更别让台湾的永续发展毁于意识形态之争辩当中。

#排放 #企业 #碳排 #核能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