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国内金融史上最复杂、到了有理说不清的彰银案,总算画下句点。不可否认,牵涉庞大合併利益,无论是财政部或台新金,进退间都有所顾忌,但终究顾全大局,做出了最困难的决定,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对台新金董事长吴东亮来说,当年以365亿元击败淡马锡,守住被视为「国家财产」的彰银,但这样的牺牲,不只没让台新金长大,还让台新陷入死胡同里,眼看同期也有银行併购案的国泰金、富邦金,如今不只併得好、还愈併愈大,任谁都吞不下这口气。

这也可以理解,为何当财政部拿回彰银经营权后,吴东亮气得告上法院。说真的,民不与官斗,这没太大胜算,但当照规矩投国际标,却没能获得合理待遇,法律成为最后靠山,这非吴东亮赌气,他比任何人都委屈。

然对财政部来说,当年没在第一时间让彰银嫁入台新金,就已失去最佳机会,随着彰银案被抹成二次金改,就更无解,就更不要提当彰银在台新金的「灌溉滋润」下,早已华丽转身成绩优股,再嫁台新的困难度更高。

讲得更直接点,台新金有台新金的苦,财政部也有财政部的难处,若持续无解,重伤的绝对是台新金。但若要解僵局,必定吴东亮能跨出重要一步,有所割舍,提出财政部能够接受的版本,才有办法让彰银案落幕。

站在吴东亮的立场,须有所牺牲,才能让台新金走得更远,对财政部而言,也需在现实下妥协才能让彰银「物归原主」。调解是程序,但在其背后,双方都意识到彰银案不能再拖,务实地坐下来解决问题。

彰银案喧腾17年,耗费无数社会成本,如今终究落幕,台新金挣脱枷锁,必须想方设法追回过去的空白,迈向大型金控;彰银没了「大股东是外人」的藉口,从今天开始,得完全为经营负责,切勿回到17年前的老样子。

#财政部 #牺牲 #台新 #台新金 #彰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