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版台湾问题白皮书重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既有方针,再次强调「两岸社会制度与意识型态不同」、「尊重台湾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既有立场。但与旧版白皮书相较,不派官员、不驻军等承诺已取消,引起统一后对台治理将更紧的关切与讨论。
负面认知螺旋 不容忽视
两岸关系和香港问题本质不同,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仍然是台湾民眾判断大陆未来如何对待台湾的依据。过去25年来香港一国两制的实践并不算成功,才会有2019年的反送中危机,及后续大幅修改香港选举制度《港版国安法》的制定。台湾也曾出现类似的太阳花学运,许多人做出大陆对台制度设计必定「更紧」的判断。「更紧」或「更松」其实是假议题。任何制度只要与当地土壤结合,获得人民拥护、信任、积极参与且绩效良好,就是有效的制度。香港97移交后,政治架构并未大动,特首「行政主导」源于港英政治架构的传承。问题在于港英当局于97前单方面开启香港民主化进程,立法局开放民选,回归后立法会产生了与行政机构分权抗衡的力量,造成行政主导体制的动摇,北京才出手纠正。
北京从一开始就拒绝承认普选的港英立法局,97前在深圳曾设立自己的临时立法会,准备取而代之。但在当时的民意压力以及《基本法》双普选远景的影响下,北京在97后不得不逐步放开立法会直选名额,久而久之,泛民就拥有衝刺过半席次的实力,产生后来戴耀廷等人设计、推动的「揽炒十步曲」,以瘫痪香港特首施政为目标,最终踩到了北京的政治底线。「香港民主化」变成颠覆政权、外部干预乃至顏色革命的代名词,这才有了去年对香港选制的大洗牌。
由中共相关文件看来,北京眼中的台湾民主,似乎也倾向赋予和香港相似的定性。例如在中共「百年歷史决议」中,太阳花学运和香港占中都被赋予「外部势力干预」的相似定性;再如北京一再警告台湾的公投、修宪是「给法理台独开方便之门」。尤其随着台湾蓝绿版图的消长、政治认同的改变,北京更趋认定台湾「民主=化=本土化=台独化」。
北京相信无论在台湾还是香港,民主化是美国和西方世界与中国意识型态较量的战场。北京若站在中西方博弈的角度,决定对台政策及统一后如何对待台湾,将难以放下对台湾民主化后多党轮替、选举制度的警惕。反过来,这又会加剧台湾民眾对一国两制以及大陆对和平统一承诺的疑虑,这也是为何一国两制在台湾始终难有共鸣的原因。台湾独派政党的人为操作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两岸对民主看法的差异,所形成双向的负面认知螺旋,更不容忽视。
两岸互提论述 寻求共鸣
不过,台湾民主并非「外力介入」的结果,而是70余年自由选举的结晶,早在1964年无党籍的高玉树就曾击败国民党提名候选人,当选台北市长,当时掌握绝对权力的蒋中正总统虽然不高兴,但仍尊重选举的结果,从此扎下「党外运动」的根。台湾的民主是政府与人民博弈的结果,是两岸中国土壤上开的花、结的果,台湾民主是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的人民赋权。
台湾选举始于1946年,台湾光復第二年就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举行各乡、镇、市民代表普选,70余年未曾中断,省级以下民意机关、县级以下地方首长与议会议员全部经由选举产生,80年代解除戒严后更进一步,全面实施选举制度。台湾民主与追求独立无关,参政者主张台独是个人的问题,民进党有台独党纲,但为求胜选而以决议文替代台独主张。台湾民主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成果,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成就。
大陆台湾问题学者黄嘉树曾针对两岸现状提出「民主割据」的见解,点出了问题的症结:大陆追求实现「和平统一」,理论上需要解答如何面对台湾民意授权的问题,若能在不否定台湾民主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民主治理倡议,台湾社会对统一或一国两制的疑惧当可消解大半。
台湾民主有许多问题,蔡英文政府有没收民主的倾向,但不能否定其价值,也值得两岸中国人珍惜。一国两制难有共鸣,核心在于中共对台湾现有制度的安排不明,这需要两岸学界拿出智慧提出论述。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