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势近年来异常紧张,国际关注台海会否爆发战事,也常常将台湾的国防预算直接视为台湾防卫自主决心的象徵,尤其美国更是不论官方、学界、军火界都一再呼吁,甚至是当面要求台湾增加防卫经费,在这样的背景下,蔡政府的国防预算当然只能越编越高。

不过细观明年度的国防预算,也多亏了新式战机及海空战力提升计画採购特别预算,才让整体国防预算占比达到GDP的2.4%。然而,政府利用特别预算採购了这么多武器回来,届时恐怕会面临没人可操作的窘境,即便未来国防预算继续增加到GDP的3%,还是难以解决「人」的问题。

花了这么多钱买回来的武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合不合用?就以近年在美方强力指导下积极发展的「不对称战力」来讲,建军目标旨在歼敌于渡海、滩岸,也就是所谓的反登陆,可是这一次共军的围台军演,共机、共舰只要没进入我们的领空、领海,飞弹就只能晾在那边,毫无用武之处。就连「民用无人机」侵入我禁航区,也只能丢石头。

面对对岸的威胁,维持一定程度的国防预算以吓阻侵台的野心确实是必要的,只是要如何把钱花在刀口上,才能够发挥最大效益,这就是决策者的责任。

蔡政府将对美军购视为重要政绩的一环,执政六年多来可说是卯起来买,然而等到这些武器到货之后,有没有足够人力能操作?或是适不适合当下的台海战场?彷佛已经不是蔡英文的问题,那是下一任要处理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两岸之间没有必要只想着兵戎相见,保持畅通的沟通管道,避免误判、擦枪走火,绝对比动辄千亿起跳的国防预算更能保护人民。

#必要 #操作 #特别预算 #战力 #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