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隆26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在俄乌衝突持久化和台海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正在谋画「新边缘地带」战略,加大对欧亚大陆东西侧的关注和战略资源投放、打造新「边缘地带」围堵中俄,受到国际舆论和战略界关注。

赵隆表示,从理论渊源看,美国教授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论」认为,欧亚「心臟地带」和海洋国家之间的边缘地带,具有人口、气候、资源和工业基础优势,成为世界权力格局变化的关键变数。该理论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围堵苏联重要支柱之一。美国正尝试重拾理论架构,强化经略欧亚「新边缘地带」。

赵隆称,欧亚大陆两端的「新边缘地带」,可能成为围堵遏制中俄的重点环节。对美国国内而言,可增加在欧洲和亚太同步强化「盟伴体系」合理性,理论包装拜登政府对中俄「双遏制」策略。在国际层面,也可在俄乌衝突和大国竞争加剧氛围中,唤醒相关国家「冷战记忆」,顺应配合美国全球战略。

赵隆认为,「新边缘地带」战略缺乏符合时代特徵的现实土壤,也反映出美国战略界普遍存在的「冷战迷思」。

一是对复制美苏争霸的旧有路径抱有幻想:近来美国尝试利用「民主」对「专制」的全球叙事,以二元对立的「敌我思维」强化同盟安全理念,藉由政治、经济和安全影响力,拉拢相关国家作为围堵遏制中俄的关键工具和前沿地带。

二是对构筑「准阵营化」的能力过度自信:不可否认,俄乌衝突后,七国集团、欧盟、北约等峰会多次「背靠背」召开,加大「惩俄援乌」力度、共同捍卫「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不但成为核心议题,也成为化解美欧各类矛盾、展示跨大西洋关系「凝聚力」的重要突破口。但是北约成员国土耳其、自诩是世界最大民主国家印度都拒绝对俄制裁。韩国、印尼、新加坡也明确拒绝选边站。

三是对「地理决定论」的思维定式过于痴迷:此种思维架构的本质,源于西方中心主义和霸权格局,短期内虽可能呼应当前国际体系「冷战回潮」,但长远看,仍与世界多极化大趋势相悖。

#理论 #美国 #强化 #欧亚 #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