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大专院校的企业管理相关系所开始,不少学校聘请了曾在国外留学,对行销专业有一定程度的师资,来担任开设行销相关的课程。当时的毕业生虽然对行销领域的认识仅限于少数学习过的知识,但在当时行销界需才孔亟,且没那么多企业愿意支付薪水设立行销专职的年代,当时的毕业生只要够积极,就有机会找到工作。
当国内产业发展越来越成熟,像是连锁品牌的总部、上市柜公司,甚至是大型的非营利组织,都需要更多专业而且专职的行销人才时。当广设大学以及技专院校升格成科技大学,也让学校的科系竞争进入了大爆发时期,许多科系为了更容易招生,将系所名称改为与行销相关。
其中尤多的是「行销与流通」相关科系,行销专业的课程也大量增加,让有兴趣学习的大学生们,可以具备更完整的知识与概念,也替国内大量扩充了许多行销人才,并且因为行销工作的普及化,也让更多连中小企业都开始设立了行销部门及职位,为企业建立品牌的概念打下更好的基础。
当企业更重视与消费者及社会大眾沟通时,拥有相关学位的毕业生,就占了相对优势,包含公共关系暨广告系、传播相关科系,都是为企业培养行销传播人才的重要摇篮,甚至不少广电、新闻科系的学生,也在就业时会选择像是公关或媒体任职。
再来是由学校社团而发展出来的机会,在大专院校就学时期,即在社团里担任社长干部,人格特质多半具有愿意互动、执行力及领导能力的学子;社团的类型从救国团、康辅社、戏剧社甚至是系学会、学生会中,反而更能找到具有从事行销人特质的对象。丰富的社团经验,能够让他们有机会进入行销领域尝试并适应这些新鲜而具挑战性的工作。
回到私校招生严重缺额的问题,可能导致产业与学校教育的断层更明显,以及原来大学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出现了衔接的问题。在数位时代中,越早透过实习的机会,就越能让学用之间的落差减少,而这也是不少私校的老师,更愿意为学生和产业所做的事情。
毕竟不同思维和能力的学生,必须在多元文化的学校才能培养,更何况不少工作更重视的是直接进入职场的养成,虽然能进入国立大学就读也是好事,但在职场中仍然有许多工作与创新,是需要不同的教育培养方式。这时我们就必须慎思,如何让实务型的私立学校也能存活下来,才是对整体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养成最有利。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