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录片里《他还年轻》里,吴晟到加拿大拜访恩师痖弦的段落,两人都知道下次恐怕再无长途飞行相见的机会,痖弦哭了,吴晟则是忍到上车后才频频拭泪,这段世纪相会,感动许多观眾。吴晟表示,他和痖弦有深厚的缘分,背后还有个动人的小故事,一切来自一个关键点,「因为我课业不顺,才有机会遇到他。」
吴晟说,他从就读彰化中学时期开始接触文学刊物,大量阅读,也会找机会发表,这是他写作的开始,然而,就读屏东农专期间,一度没有毕业,只得在服完兵役之后回去重修。
「我回校后开始参与校刊编务,那时有个救国团办的营队,叫作『青年期刊编辑人研习营』,老师很疼我,派我参加,报到之后,我们一群人在聊天,当时痖弦是营队执行秘书,他看了我的名牌说:『你不是那个写诗的吴晟吗?』我吓了一跳说:『老师你怎么知道?』」
原来是《文星》杂志牵起他们两人缘分。吴晟高中时经常在《文星》发表诗作,痖弦也是,「老师告诉我,他在编选文星诗选集的时候,也特别选了我多首作品,我当时很惊讶,在营队之间也常常和他聊天,他也注意到我那阵子没有对外发表作品,鼓励我要对外投稿。」
当时痖弦是《幼狮文艺》主编,除了邀请吴晟多多投稿,也曾邀请吴晟到台北和他一起工作,「老师很看重我,对我的校对能力很欣赏,邀我当助理,但当时我希望能够陪伴母亲,家里的农事需要人帮忙,但老师带给我写作的契机和动力,我认真写,整理好了之后,就一组一组在《幼狮文艺》发表。」
吴晟表示,他的写作习惯是透过长期累积,做好准备才出手,像是《向孩子说》诗集里知名的一篇〈负荷〉,书写他初为人父的心情,也是透过累积和整理,最后累积成册。
吴晟表示,长子出生时,他在夜晚背着他,「背的时候就会跟他说话、唱歌,摇摇摇,我感受到这是生活中真正的情感,是普天下的共通情感,这就是诗。」
为此,吴晟开始订定一个主题为「向孩子说」,每天记录带小孩的灵感,「累绩了四、五年,一次就有十多首可以发表,这是我的写作习惯,从杂记到成篇,再到一组一组的诗作,成为我的写作形式,多是以组诗发表。」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