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勤27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针对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日前称,德国对中国的「天真已经结束」,德国经济部正在制定新的对华贸易政策,降低对中国市场及产品的「依赖性」,刘志勤认为,决定市场的,应当是市场主体,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政府官员。

文章称,2021年中德之间的贸易额达到2450亿欧元,中国连续6年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以来,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反覆搅动市场稳定,给中德贸易产生一定影响,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德国企业看好中国未来发展。疫情逐渐平稳后,市场信心迅速回升。德国企业依然看好中国的稳定和未来。

文章称,德国大型企业如福斯、巴斯夫等继续加大对华投资,此外还有近三成德国中小企业决定实现生产「本地化」,以减少材料价格波动和市场衝击可能带来的影响。德国金融界对中国的银行交易业务,贸易融资发展潜力以及资本市场同样充满信心,不少金融菁英认为中国的金融市场未来大有可为。

刘志勤称,德国经济随着俄乌战争持久化,像「三明治」一样受到来自美国、欧洲和俄国的多重压力,德国政界感到力不从心,把怒气、怨气撒到中国头上。殊不知,这样做只会令德国严峻的通货膨胀和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他表示,德国与西方过去数十年和中国保持紧密经济合作,经济大致一直能稳定保持低通膨、高发展。其「高通膨」几乎与同中国「脱鉤」的宣传同时发生,这个事实难道还不具备说服力吗?

一个最简单的市场经济学原理是:哪里的市场稳定,购买力强,劳动力技术熟练,生产效率高,就「依赖」哪里,而不是「依赖」政治偏见选择市场。当今全球化本就是各国相互依赖的关系,依赖程度深应是各国之「幸」而绝非「祸」。

#稳定 #刘志勤 #中国 #依赖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