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两岸关系从原先的热络转变成兵凶战危,于是任何关于台湾如何备战?国防建军方向为何?装备採购顺序?人员训练科目等就成为热门的话题。

论备战,任何只要稍微关心国防政策发展的人,无论是国内专家学者,或是国外的军事专家皆有能力提出一套办法,至于能否形成实质的国防建军政策?政策是否可行?国防部是否买单?是否能说服立院委员?则必须透过实际的沟通与辩证,才有机会形成真正好的国防政策。在台湾若谈及避战,则会遭到社会大眾的冷嘲热讽,甚至被认定为「投降主义派」,然而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备战与避战皆须努力执行,前者在于防范于未然,后者在于努力透过多重手段来解决两造双方的争议。

举例来说,冷战时期的美苏,纵然两强军事对抗激烈,核弹头数量足以摧毁全球数次,但最终在古巴飞弹危机后,美苏因意识到可能会爆发核战,开启一系列的限武谈判,双方也互相设置沟通机制降低衝突发生的机会,即使私下军事较劲不减,但人类终究免于一场核子大战浩劫。如今的两岸虽然不会爆发核战,但以当前的情势而言,因恶意螺旋持续上升,双方海空军更经常地出现在「海峡中线」附近,加上中国无人机有意或无意地出没在金马前线,皆加深两岸发生衝突的可能。

日前国防部长邱国正在立院提及,「只要共军航空器、航海器越界了,不等它是否有第一击,就要把它击毁」,此话一出立刻引发关注,以邱国正的军人背景说出此话并不令人意外,但台湾对于任何的军事反应,应列为最后行动,毕竟当开火后所引发的政治效应,恐怕不是国防部单方能应对的,从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来论,如何与对手建立对话、沟通机制?为台湾优先必须努力的举措。

避战不可耻。挑衅、引战、不面对才是陷全民的不义之举,如今两岸情势跌至谷底,国军基于保家卫国之责,面对实际前线的情况必须提出一些必要的反制之举,身为三军统帅的蔡总统,面对两岸情势持续僵化,在政治上也无法提出对话基础,台湾若持续在两岸政治上无法获得对话进展,未来两岸发生衝突的机会将大幅攀升。

避战不与备战违背,两者可以同时并存。避战可以是政治举动,备战则视为国防事务,文武族群的共同合作才是确保台海和平的永续之道,台湾不应偏废或偏好任何一方,毕竟国家能否永续生存,除仰赖传统的国防政策外,政治斡旋的手段更是确保对手不轻启战端、持续愿意和台湾和平共处的最高原则。(作者为淡江大学战略所博士生)

#努力 #国防 #政治 #军事 #国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