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央研究院院长,也是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李远哲,最近在两个不同场合,针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暖化问题,心所谓危的批判蔡政府,在有关落实2050实现净零碳排的政策规画上,有所偏误甚至是虚假。他的这番告白,一时之间成为各方关注、媒体热议的话题。
李远哲院士先是在9月28日参加台湾歷史博物馆的人文关怀展开幕致词时,直白指出儘管世界各国都已先后提出要在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地球温度上升不超过1.5度C的目标,但他却认为「零排放是不可能的」。因为政府真正在意的是追求经济成长,政策并没有从制造、生产及消费端,多做改变努力,自然难以遏止环境恶化。说到底,其实「政府是在骗自己」。
继而,李远哲又在12日接受资深媒体人的网路专访时,再度直言蔡政府的能源政策错误不断,高喊「2025年非核家园」口号,反而让外界普遍认为执政团队的能源政策是在画大饼,目标根本达不到。他并透露过去他也曾就温室气体排放议题,和蔡总统交换意见,但没想到蔡英文竟脱口而出说「2024年后不是她的事」,令他担忧不已,并感慨地说未来已无法再与蔡英文沟通了!
检视蔡总统「2024年后不是她的事」的此一说词,从法理的角度来看,2024年她的第二任期既已届满,自然就不应该对接任者比手画脚干政。但是以环境永续等相关公共议题而论,即使制订了明确可行的政策和法律,并不像有形的公共建设可以计日程功、收立竿见影之效。反而必须是一棒接一棒的推动,才能实现。然而,偏偏民主制度的运作,强调国家领导人必须透过选举产生,并且有任期制的规范,以免重回君主世袭,或沦为专制独裁者的操控。然而,这种透过选举产生及任期制的规范配套,一方面使得新当选者为求得以继续连任,因此政策制订与施政作为,自然会优先考虑能够收立竿见影之效的项目。至于类似环境永续或人才培育的议题,即使不是有意的忽略,往往也就只是虚应故事一番,以免产生前人种树,却由后人乘凉的后果。
任期制度的另一个有争议性的地方,则是领导者在第一任期通常会励精图治,透过施政满意度的提升以营造有利顺利续任的情境。但是到了第二任期,励精图治的动机往往会被「数着馒头过日子」的消极心态取代,甚或是抓住掌权的最后阶段,想方设法图利自己或所属的政党!
任期制度的第三个具争议性的地方,则是每逢新人上台,为了凸显自己的角色,对于前朝推动且备受肯定的公共政策,往往为了标新立异,即使不是另起炉灶,另起一个名字也就成为屡见不鲜之事。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在戒严时期所提出的「十大建设」,由于执行绩效良好,备受朝野和各行各业肯定。因此后续的执政者,乃狗尾续貂的推出如十二项建设、十四项建设、六年国建、新十大建设、爱台十二建设、前瞻基础建设计画等令人眼花撩乱的公共建设方案。但且不论其绩效远远难望十大建设之项背,近年来反而变质为政府大撒币,却在图利自己或舔尾追随者,以致连李远哲都看不下去,感嘆民进党二度执政后,腐化速度反而比过去更快了!
除此之外,民主选举任期制度的第四个具争议性的地方,则是属于政务官员层级的部会首长,甚至包括行政院长,其更换的频率偏高。如行政院长从89年5月20日第一次政党轮替至今,已经先后更换了15次,也就是平均起来每位阁揆的任期还不到一年半。则日理万机的阁揆,要对辖下超过30多个部会的业务及首长是否适任,尚未能有充分理解就可能要被换下来,则各部会首长以及常任的文官们,面对新阁揆上任后急求表现的三把火,不是无所适从,就是只能虚与委蛇,反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被动消极才是自保之道。
综而观之,民主选举制度的建构,相较于早期帝制时代,提供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虚幻想像。但是为了胜选,各政党与候选人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其所提的政见主张也变质为争取胜选的「高明骗术」。然而,这种「民主崩坏」的现象,不只是台湾独有,连已有近250年民主选举歷史的美国,近年来不少政治学者也在感慨美国的民主护栏已经崩坏,近而分析「民主国家如何死亡」。面对这样的「民主瘟疫」,要如何增加人民的抗体,值得大家集思广议,三思而后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