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整併自去年起变得热闹起来。除了台新金控併购保德信人寿、开发金控100%持有中国人寿,以及花旗(台湾)银行消金业务由星展银行得标等案件外,金融史上首宗「金金併」案-富邦金控併购日盛金控,如无意外将于11月下旬完成,而各自登山多年的新光金控与台新金控,两兄弟能否山顶会合,也引来市场瞩目。

上述案件让疫情下的金融市场热闹非凡,惟独不见公股背景业者的身影。公股金融机构是否需要进一步整併?以及更重要的未来发展要怎么走,颇值得深思。

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业态里,一直以来,公股机构均以银行为主体,即使具有了金融控股的架构,银行子公司的业务规模、获利金额乃至人员配置,均明显超出另外两类,每月获利银行占比高达9成以上者比比皆是。

此一问题,并没有随着组织型态的修正而改变。自2001年底前开放金控公司成立以来,把银行、保险双引擎,乃至加计证券三引擎玩得虎虎生风的业者,是国泰、富邦等民营机构,资产规模与获利能力因综效发挥而提升,并与公股业者的表现拉开差距,20多年下来,公股金融机构依旧是银行独大,跨业综效自然难以发挥。

单纯就公股机构的改革而言,美系的金控公司模式之外,欧系的综合银行也是另一选项,这种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业务发展型态,说不定更适合于台湾的公股体系。事实上,相较于民营财团偏好的金控公司,政府也有意推动公股银行的整合,透过台银、土银、合库三行库合併,打造一家资产规模可以挤进全球前百大的银行,藉此带动整併风气,解决一直以来的银行家数过多的问题,并改变台湾的银行「小而不美」、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资产与权益报酬率均落后国际主要银行的情况,为前进国际市场跨出第一步。

可是此一构想,即使一再重来,始终阻力重重,等到台银与合库各自转型为金控公司,三银行的合併计画也就无疾而终。反映的问题是,表面上,公股股权单纯统一,其实内部盘根错节,涉及法规修订、业务整合、据点重组乃至人事安排,以及如何克服工会的反弹等,任何一件处理起来都旷日废时。筹组巨无霸银行走不通,转而成立金控公司也打不过民营业者,客观的说,这些年来,台湾的公股金融机构表现并不突出。

不容否认的是,对于维繫台湾的金融稳定,公股机构多次发挥了功能,尤其协助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透过概括承受,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多家公股行库据点也因此遍布全台湾,以合库为例,分行一度超过300处,直到目前都是台湾据点最多的银行。但随着数位化时代的来临,以往相当值钱的据点,现在却要面临缩编或整合,但在民意代表与工会的压力下甚难办到,成为公股的另一种新负担。

疫后新金融时代来临,新一波金融整併风起云涌,仍由民营业者抢在前头,看不到公股行库付诸行动,不论是安于现况或缺乏对远景的想像,均令人感到忧心,我们认为,公股金融业的经营亟需修正观念,提供以下两点意见,作为改革的参考:

首先,公股金融机构引进人才的机制,必须大幅松绑。公股行库不缺人,每年对外招考,总见大批社会新鲜人投入,但不讳言,他们多数图的是吃一口安定饭,充其量只能称之为人力,并非人才。国际上脱颖而出的金融机构,莫不把争取人才当作最重要的事,愿意花大钱并给予工作时间、兼职限制的弹性,来争取有能力设计复杂产品的工程师,或延揽顶尖资讯人才、维繫系统安全。

金融业正在快速迈向数位时代,要在新形态业务上抢得机先,数位人才不可或缺。刚成立的数位部也面临同样困扰,决定以弹性的叙薪机制吸引好手,公股金融想要吸引人才投效,何妨以数位部为师,摆脱掉僵固的招聘人员框架。

第二要强调的是,不要排斥与民营同业合作的可能性。纷扰多年的彰银案,确实让公股机构对民营业者存有戒心,然而此案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引进外部力量,作为提升公股竞争力的方法。何况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程度,更胜20年前,绝非公股业者闭门造车足以因应,因此,要如何以更多元的方式,广泛和民营乃至国外的同业合作,是公股经营者必须思考的另一件重要大事。

#公股金融机构 #台湾 #金控 #数位 #公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