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会中,「台湾人在大陆」有几种常见模式。

第一是台干和台商在大陆的风流倜党、杀伐决断(古早时代)。这是我从小看到大的模式,比如一位台商讲述现在台湾产业在大陆的优势与挑战,最后结论往往是「台湾在某些层面还有优势,但大陆追得很快」。还有在论坛上各种网民分享「我亲戚是台干,在大陆彩旗飘飘」这种常见的民间故事。这类模式现在仍然不少见,可谓亘古久远。

第二是在台湾年入百万,去对岸年入数亿的台湾明星(中期时代)。在我还在台湾的青涩时期,大家看见大陆综艺竟然把台湾嘉宾打上「中国台湾」,纷纷截图上社交媒体上批评。

在多年前,逢年过节,台湾老一辈明星上央视重大节目,人们觉得「上世代的人嘛,难免有点大中国情怀」。近年年轻明星不再出现在台北101跨年,而是在湖南卫视,台湾人从感叹到见惯不怪。

欧阳娜娜在台湾被嘲讽,台湾年轻一代把明星划分出了「去对岸」和「不去对岸」两种阵营,但前者人多势眾,年轻人最后顶多说一句「人民币真香」。

第三是近年常常出现的「劝退型」(最近的时代)。「劝退型」常常出现于台湾论坛和社交媒体中。比如会有人问,「公司开出一个月一万人民币,让我去上海(包住宿),要去吗?」底下会非常多留言,「在上海没两万别去了」、「我某某朋友去,年薪五十万人民币」、「大陆一线城市除非一个月多少多少,不然都不值得,不如待在台湾」。

也有在大陆的台湾人会大手一挥,劝告后辈「没有混到多少多少钱,别在北京待着」!

以上三种,都常在媒体中看到,也一再强化了台湾社会的认知:「去对岸的、以及留在对岸的,都是赚大钱的。如果不是为了比台湾高几倍的钱,不会有人选择在大陆。」

但事实上,在大陆的台湾人并不非都是这样的。

#大陆 #去对岸 #模式 #台干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