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持续扩大对大陆贸易与科技制裁,高度依赖三角贸易的台商,将承受重大衝击。最新一轮出口管制措施,规定若未取得美商务部许可,不得将拥有美国技术含量的半导体产品与相关生产设备出口至大陆,同时禁止美国公民与永久居民为大陆晶片制造商提供技术支援。固然美国相关企业将受影响,但台湾半导体厂商才是最大受害者。过去辛苦建立的两岸供应链红利将完全消失,在没有其他选择情况下,等同逼迫台商从大陆出走。

加速转型分散布局

根据财政部统计,2021年以积体电路为主的台湾半导体产品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约36%,其中60%出口至大陆,美国出口管制禁令将是台湾的灾难。接下来不只生产投入的货源难以确保,连技术与人才都可能因此断链。难怪以台积电为首的相关半导体类股,从上游到下游,股价纷纷重挫,无一幸免。市场投资人,尤其是外资,用实际行动对台湾半导体产业投下不信任票。

面对持续升温的中美对抗与台海紧张情势,有如夹心饼乾的台商,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把大陆简单当作生产基地,透过保税交易下的外销出口模式,就能轻松获利、站稳脚步。现在台商要思考的是,如何调配产能、分散布局、甚至是加速转型,才能在中美与两岸日益加深的对立氛围中存活。

工总针对大陆「有根台商」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只有不到1成(9.3%)台商希望转移大陆产能或供应链,但想要增加大陆以外地区投资的台商,比重却逼近7成(66.3%)。这个数据背后,代表大多数台商并未看坏大陆市场,基于供应链完整性与生产环境考量,选择留在大陆,不会轻易撤走,但受到中美衝突加剧、两岸氛围不佳影响,又不得不分散风险,因而「中国+1」模式策略布局,藉此分散市场风险。

台商为了生存,海外布局的策略与时俱进,不再集中于单一生产基地,而变得愈来愈加多元,在商言商,不是坏事。不过,若单纯考量降低营运风险,至大陆以外地区投资并不是唯一选项,就地转型升级或多角化经营,也是分散风险的方法。不管是对大型、中型或小微企业而言,都是如此。更何况,转移产线或供应链所需付出的巨大成本,对绝大多数小微台商来说,根本就力有未逮、超出自身能力所能负担。

参与融入大陆市场

也因如此,撇除受迫于美国压力或有能力迁厂的中大型台商不谈,小微型台商应该思考如何加快转型脚步,参与并融入大陆市场。大陆现正积极建构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投入大量资金、人力与资源到内需市场。对许多原本就锁定内需市场、以内销为主、在地服务的台商来说,是不容错过的千载难逢机会。对以出口为主、依附于大型台商庞大供应链体系下的小微台商而言,在难以跟随大型台商出走的前提下,更需加速往内需市场与服务方向转型,甚至融入在地的供应链体系。

不乏成功的案例可做为借镜。譬如,在上海深耕超过30年的悦心健康集团,原以建筑材料生产与销售为主,随着大陆经济朝向内需转型,加上健康消费与养老观念升级,遂于2015年跟着大陆政策方向,切入大健康产业,抢占医疗养老改革的红利,如今成功在上海医养体系取得一席之地。再如,原以外销大型圣诞饰品给海外零售商(如沃尔玛及宜家等)为主的东莞圣裕食品,同样也跟着大陆经济结构调整脚步,成功转型为面向内需消费市场的食品烘培业,现在大陆已有超过10家以上分店。

凡此种种,都足以证明,即使大陆经营环境在改变、中美贸易与科技摩擦在加剧、两岸对立氛围在升温,台商也并非只有出走这个选项。更重要的是,台商怎么因应这个大环境变化,适时做出调整。短期大陆经济逆风不小,但长期来看,人口红利仍在,庞大内需市场、完整供应链体系,都是大陆经济增长的基石。面对大陆经济转型这场巨变,台商要把眼光放远,不能陷入短期迷思。

#台商 #大陆 #美国 #大型 #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