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不少县市大兴土木盖捷运,但财务、营运却不如预期,即便每天运量超过200万人次的台北捷运,平均每年本业都亏13亿,须靠副业挹注才能获利,在新冠肺炎疫情捣乱下,北捷从获利最高8.3亿变成去年仅赚1.5亿,其他县市更赤字连连,如今北捷又因电价上涨成本增加3亿,面临转盈为亏危机。

盘点全台捷运路网,当前共有10条捷运与2条轻轨正在运作,除台南外其余5都有捷运,其中新北、台中、高雄更致力发展延伸线和规画新路线,若加上规画中的基隆捷运、新竹环线轻轨、台南捷运蓝线,8年后全台将有8个城市拥有捷运建设,总路网近20条。

但捷运营运之路艰辛,北捷统计,疫情前2019年运输本业亏损12.64亿,副业补回22.14亿,加上台北小巨蛋等维管事业,税后共获利8.3亿;隔年疫情爆发,本业持续亏损13.97亿,业外收入大幅缩水,获利掉到3.2亿,去年更跌至1.5亿。北捷内部评估,若加上电费涨价成本,今年恐怕转盈为亏。

日运量以17.9万人次居次的高雄捷运,营运第10年才首度由亏转盈,自2017年起维持近1亿的获利;桃园机场捷运则以最高7.6万运量排名第3,疫情前盈余约2、3亿。但两家捷运因疫情连2年亏损,桃捷去年更惨赔9.28亿。

去年甫开张的台中捷运一上路就亏损6.02亿,日运量也仅2.6万人次;新北捷运则以1.9万人次运量敬陪末座,还吃上2.9亿亏损,捷运建设沦赔钱货,若亏损超过资本额,地方政府只能自掏腰包。

阳明交大运输与物流管理学系退休副教授黄台生认为,1座城市是否需要盖轻轨或捷运,应考虑人口规模大小、人口是否出现外移现象,以及居民对于交通问题的容忍程度,每座县市状况不同,并非所有县市都需要有捷运。

#全台 #营运 #运量 #捷运 #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