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闭幕后,港股恒生指数跌幅惊人,10月31日收盘价创下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最低点,甚至低于1997年回归前。与港股同步下跌的是大陆上证指数,同样在10月31日当天跌至近2年最低。沪港资本市场的哀鸿遍野,是否是大陆经济路线大变的先兆?

挤压金融地产泡沫

沪港股市跌至歷史极值,大陆股民并未等到「国家队」入场救市的讯号,但另一方面,大陆晶片概念股指数从二十大前的1962点升至2276点,升幅16%最高;军工概念股指数从1518点升至1734点,升幅14%居次;汽车概念股指数从7538点反弹至7854点,升幅也达到4%。与此同时,德国总理萧兹访陆,12名企业家随行,包括西门子、大眾、巴斯夫、BMW等,制造业巨头占据半壁江山。这些迹象清楚显示,北京经济发展方向悄然转变。

二十大后北京将以更大决心,致力于经济「脱虚向实」,挤压金融地产泡沫,具体而言可细分为两个面向:一方面在工业领域,民营金融资本如不能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高端制造业和生态环保,恐沦被淘汰、或被国有资本收编的命运;另一方面在农业领域,「乡村振兴」将被提上更加优先的议事日程,政府角色、国家力量将向农业现代化投入更多资源,大陆农产品产销「双轨制」或再现。

早在习近平首个任期,大陆经济如何避免「脱实向虚」就已经摆上台面。高层如此重视这个问题,导火线是2015年大陆股灾,上证指数半年内狂泻4成,迫使北京罕见下令公安部派员进驻证监会,以遏制危机。深层原因更复杂、敏感,大陆经济高速发展30年,在胡温时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分别拥有房地产、能源、金融、网路巨额股份,加上几乎每个集团都有「通天」权贵,不仅成为民眾挞伐对象,也被北京视为「动摇国本」的执政威胁。

观察中共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以及自邓时代就开始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北京的「现代化」,在定义上就与欧美、西方不相同。

引导经济脱虚向实

西方国家歷史规律证明,当国家经济繁荣、民间积累财富后,就会出现金融化、财团化现象,接着就会出现各种利益集团和多元政治诉求,这也是欧美民主制度的经济社会基础。因此,北京下决心遏制和扭转经济「脱实向虚」,引导民间资本回到政府所设定的制造业规画之下,除了避免经济「头重脚轻」的结构性问题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为何大陆总理李克强届满退休、不获留任政治局常委的原因。李克强任内虽提出「中国制造2025」,但他支持的「互联网+」政策,掀起大陆民间网路金融资本狂欢,各级政府不得不疲于应付P2P暴雷事件,而他另一项大力推动的城镇化和棚户区改造,也令房地产迅速成为经济支柱产业,1、2线城市的地产金融化,与3、4线城市的新房供应过剩,形成倒挂效应。当自由经济路线,遇到不完善的法治监管体系,再加上大陆复杂的地方特色,中共决心在二十大做出路线修正。

诚然,过去2年受到疫情衝击,以及政策有欠配套等问题影响,大陆在金融监管、整顿网路与房地产调控等层面的措施,做法不尽细腻,亦衍生新风险,但总体方向并未发生偏差,关键在于能否以最小代价取得最佳成果,以及让一切监管措施在法律架构下运行并受到充分监督。邓小平早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曾开示,资本主义可以有计画,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大陆下决心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是追求永续经济发展方向,国家力量介入、调控和监管,其目的是维护和完善市场经济,这才是大陆经济脱胎换骨、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大陆 #资本 #金融 #脱虚向实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