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密利上将劝促乌克兰要与俄罗斯展开谈判,以便结束已耗费9个月的战事,此讯息透露出这场在东欧的军事行动旷日废时及具不确定性,也间接显示美国政客们对于这场「代理人战争」的利益权谋过于天真,已超出原来军事推演的规画和布局。

远自前「苏联」时代,俄罗斯军队的战场准则和教范即明文载有「若传统战争投入10个机械化师尚不能取得胜利时,即可考虑动用核武」之定义。由俄罗斯总统普丁在2月24日发动此役不难推论,原本构想是以「闪电战」姿态入侵乌克兰,一如2014年夏季攻占克里米亚一般坐收「摧枯拉朽」之效。

无奈乌克兰当局负隅顽抗,尤其在接收欧美及北约组织所供应的武器装备后,反而力挫俄军气焰,甚至在9月的乌东收復战役,将俄军打得仓皇后撤。然而这并不能视为俄军将全线溃败,反而可能加深普丁一意孤行的决心,将在俄乌战争中投入更多筹码,甚至不能完全排除会在乌克兰境内动用战术性核武。

北约东扩是冷战结束后长达30年持续进行的现象,在美国主导下,北约纳入原本属于旧《华沙公约》集团的成员国,此举不仅可巩固美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更能藉由军售策略全面掌控东欧各国的政、军领导层级;此次俄乌交战,正予美国有更正当的理由,让欧洲各国不得不继续臣服于美国军事和外交的掌控,但随寒冬到来,对于是战是和的讨论将会更频繁出现在欧洲政坛,甚至是美国新国会。

早在俄乌战争爆发两个多月后,北约就力邀北欧的芬兰和瑞典加入军事同盟,并迅速获得美国支持,但至今仍然不对乌克兰欲加入北约予以回应,仅以部分战术性军备供应乌军用于反击。

眾所皆知,俄罗斯对乌克兰最大的军备威胁,开始是战术飞弹的无差别空袭,然要更有效防御及阻绝俄军飞弹轰炸,美国可供应的军备项目无论性能和射程都有远多于海玛斯的高效防空系统。例如美国在韩国部署的「萨德」系统,或是在东欧新设置的陆基「神盾」系统,但美国却未做出此军援,就是避免与俄军正面对决而卷入战火。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数月前欧洲政坛就呼吁中国出面干预制止俄乌战事,而今中共二十大落幕,习近平权力已再次巩固,若对岸果真愿意调停此战,不仅可取得战后重建的重大利益,亦可将欧洲「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扎根更深,同时亦影响美、中在台海议题上的讨论与妥协,吾人不可不慎。(作者为前空军副司令、国立清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战事 #美国 #俄乌 #东欧 #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