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拜登亲自出席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纳厂的上机大典,展现台湾半导体业的实力。台积电被视为是台湾的「硅盾」:只要台积电主要产能继续留在台湾,供应给全球各国,将使得主要国家均不愿台海发生战事,从而降低战争的风险。现在台积电到美国扩大投资,日本和欧洲也在招手,会不会影响到这个角色?
1970年代,蒋经国鑑于能源危机对台湾的衝击,请费骅研究是不是可以发展新的科技产业,费骅找到在美国RCA工作的潘文渊,写出半导体发展计画,在孙运璇大力推动下,开启台湾半导体的萌芽。那时政府希望从工研院衍生出来的新半导体公司,不要成为「国营事业」,在积极邀请民间业者参与未果后,还指示多家「党营」事业参与投资。
时至今日,半导体已成为台湾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不只晶圆代工,在封装、测试、设计各方面,以台湾为总部的企业许多均已成为世界级选手。而且在当年政府推动下,台湾所发展出来产业的世界级选手,何止台积电,何止半导体?如果台海发生战事影响到台湾的出口,全球受到影响的产业不会是只有晶片制造,受到重大影响的国家将非常广泛。
台湾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是使台湾更加危险,另一是更加安全。持前一种想法的人主张,这样关键的地位,使台湾成为一颗别人想要夺得的「宝物」。但现实是,台湾的供应链地位,不是从无到有、垂直整合而生的,而是镶嵌在全球供应的网络之中。台湾所用到的眾多原料、半成品、关键零组件,都靠进口,一旦发生战事,贸易中断,台湾的供应链地位也会同时中断,「宝物」的先决条件消失。
因此,供应链的地位,不可能使台湾更危险。刚好相反,因为台湾具有这样的地位,一旦发生改变将伤及许多国家,包含美国和中国大陆在内,将使战争的成本增加,从而减少战争发生的机率,一如「硅盾」理论所主张。
如果台积电到美国、日本、欧洲都去大举投资,导致台湾生产晶片在全球市占率逐渐下降,「硅盾」会不会被削弱?未来如果发现全球市场不如预期般快速成长,而这些新投资的产能都开出来了,台湾的投资速度势必要放慢,在全球的市占率势必要下降,「硅盾」有可能开始生锈。
不过,台积电的存在和壮大,还有台湾许多的跨国台商的存在和壮大,对于国际政治而言,他们展现了两岸乃至全球「共存共荣」的实际模式。两岸关系只有两种可能的未来,一是对战,二是共存共荣。美中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是对抗,「你死我活」,而且台湾非常可能被卷入,另一条路就是「异中求同、共存共荣」。台积电的总部在台湾,但其产能和技术服务全球,让全球的需求者得利,不就是「共存共荣」的最佳示范?美国想要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台积电配合;日、德想要,台积电也积极考虑;大陆早就要,台积电也在南京设厂。这家企业,设法对各国都提供服务,但同时维持自己的竞争力,维持台湾作为全球总部,这就是共存共荣。台积电如此,其他许多跨国厂商都是一样。
再者,两岸敌对、甚至发生战争,相信是绝大多数以台湾为总部的跨国企业所不愿意见到的。将美中关系导向于不要翻脸对抗,让台海发生战争的机率降低,应该对所有这些跨国企业都是第一优先。既然如此,跨国企业何不动员其资源及其领导人的魅力与影响力,在各国均发挥其促进和平、促进共存共荣的积极角色?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台的强大跨国企业,确实会使得台湾更加安全。(作者为东吴大学巨量资料管理学院讲座教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