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年关将届,金融市场沉闷,府院将对全民普发现金,成为「老百姓」街头巷议的焦点。提出2022年全国税收超徵4,500亿元的财政部,同时公布的「国债钟」更新资料显示,截至12月23日中央政府债务未偿余额,包括1年期以上5兆6,998亿元,短期欠债250亿元,合计5兆7,248 亿元,平均每人负担债务24.6万元,虽低于去年6月24日26.7万元的歷史高点,但国人负债压力仍然沉重。
立委不分蓝绿,在这件事上近乎是绑架「老百姓」,要求府院吐出超额课徵,还税于民,甚至以2023年经济不景气为由,主张府院应发放现金,振兴消费。TPOC台湾议题研究中心根据网路数据分析统计,多数网友对该政策看法仍偏向负面,甚至是骂声居多。例如占比最高的声量为「主张普发现金」,比例约34.1%,但「认为国家不可能还钱 」的声量也以32.8%紧追在后,另有6.1%言论指「认为只还给有缴税的才合理」,此外有「质疑这是变相买票」、「怀疑国库通党库」、「质疑超收多少年了」等面向的评论均入列,网友也普遍提出对政府的不信赖感,或对政策方向抱持存疑的态度。
财政部在2021、2022连续两年税收超徵可观,专研公共政策的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叶俊显说,这不应叫「多收」或「超收」,而是「预期错误」,因为去年多收的4,500亿中,有8成是营所税,也就是企业「额外多缴的」。中经院副院长王健全亦说明,过去三年疫情期间台湾经济逆势全球,2021年还出现GDP年增破6%的全球纪录,台湾出口畅旺,厂商营收连年成长,「赚多了,税就缴多了。」
换言之 ,这样的疫情红利是「天佑台湾」的结果,极可能只有一次性。或许企业基于社会责任,会认为,反正税缴给国家了,政府要怎么运用不是个别企业可以置喙。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持家」的行政院团队会对家人们每月把薪资袋都交出来,却到年终才出声说「今年我们家多了好多收入,好意外!」
「额外多出来」的税收很意外吗?财经学者说,「预期」是很难拿捏的,就像经济预测是「一种艺术」。
如果经济预测不是面临近三年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炮火没有装定时器的俄乌战争,我们可以接受经济预测「数值」是一种政治经济的协合成果。但是,把财政税收预估也视为「一种艺术」、难以拿捏,也太令人难以直视财政部的专长,以及为数眾多的财税学者。
此次事件,「老百姓」何时会拿到6,000元的意外之财?政治圈的水很深,不宜预测。但是,它凸显出更大的问题:我国的税收机制及预测模型已经失灵。
中央银行近日公布「因应气候变迁策略方案」时,坦承研究因应气候变迁风险的总体审慎工具,已经超出央行原有的专业能力,需持续委托专家学者进行研究,特别要找寻金融领域以外的学者专家。检视财政部近五年来自行研究和委外学者的研究计画,清单里不见任何总体环境与企业缴税相关的议题,而国内财经学界最近期针对政府赋税收入大体检,是103年6月中央研究院王平院士领导研究团队、并出版的《赋税改革政策建议书》,距今都已快十年的时间了。
掌握国家经济大权的府院,其实不必把税收预测当成艺术,应该委托财经高手把近年的情况好好研究、建立新模型,特别是标准普尔全球评级在2022年台湾主权评等报告中提及,「台湾快速高龄化人口与国防需求,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增加政府预算压力」,也透过研究案给民眾一个清楚的蓝图。把发现金的1,400亿元提拨1%,费用就非常充裕了!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