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准会(Fed)最新公布的货币政策决议,联邦基金利率区间仅调升1码(0.25百分点)至4.75%~5%,符合市场预期,也显示除了抑制通膨的考量,近期美国金融体系因Fed先前急升息引发的不稳定,已反过头影响Fed的利率决策,迫使Fed不得不放慢甚至是提前停止升息脚步。
本次Fed会后声明提及「美国银行体系健全且有韧性;最近的发展可能导致家庭和企业的金融情势紧缩,并抑制经济活动、聘雇和通膨,这些效应的程度还不确定。委员会仍高度关注通膨风险」,也可看出,对于Fed来说,影响市场的黑天鹅,已从先前的俄乌战争转为银行体系安全性。
令人意外的是,台湾中央银行23日仍做出升息半码(0.125个百分点)的决定。儘管央行此决定应是本于压抑物价,平心而论,台湾和美国情势不同,央行货币政策长期以来虽因考量对外贸易和资金移转等效应,不得不把Fed视为重要参考指标,但以台湾的情况来看,央行更应该要有当「鸽子」的勇气。
这波全球升息风潮源于物价高涨。以美国而言,在鹰式的连续急升息后,物价走势看似有所压抑,但距离Fed所言2%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因此Fed本次缩减升息幅度,并非是控制物价已达目标,而是考量近日银行流动风暴下,不得不然的妥协。
反观台湾金融系统没有类似欧美出现流动性问题或是崩坏的压力,加上台湾央行先前即採比较温和的缓步升息,不论幅度或次数都远落后欧美,因此央行在考量货币政策上,其实比欧美更有弹性空间,央行此时选择持续升息,显示对今年物价走势的不乐观,但升息举措除了表态,稳物价的实质效果令人存疑。
2022年台湾全年平均物价(CPI)涨幅2.95%,依央行最新数据,今年涨幅也会高于2%。当然,台湾过去十数年来,已习惯CPI年增率低于2%甚至1%的低水准,但2%~3%的物价年增率较诸各国,其实仍是相对可接受的水准,因此央行升息最主要的考量并不是通膨有多急迫,而是想消除通膨预期心理。
对于压抑娱乐、消费等产生的通膨,也就是扩张支出造成的物价上涨,央行升息可能有效果;问题是台湾这波物价上扬的根源,是国际原物料上涨等输入型通膨,一路到最近的缺蛋造成蛋价走高、电价调涨等,都来自食物和能源类,没有一样可以透过央行利率来压抑、解决。
更白话一点,就是央行利率无论调得再高,现在因为电价调高、市场缺蛋,民眾一样会预期未来物价可能上扬。这也可从央行估测今年CPI和核心CPI涨幅同为2.09%可看出,即物价的上涨主要是受能源和新鲜蔬果鱼介等非央行货币政策可控的元素带动,央行实际上难以透过升息手段逆转。
且央行必须注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升息不仅发挥不了抑制通膨预期心理的效果,更有可能反过来因房贷利率攀升后可能转嫁到租金成本上扬,加重民眾对物价的痛苦感和悲观感。也因此,平心而论,央行此时冻涨利率,维持现行利率水准至明年第一季之后,或许才是较明智的做法。
央行货币政策有独立权,但各国央行心中都有一本帐在计算利弊。美国联准会(Fed)为了稳定物价,可以拿经济成长交换;但当衡量的对象变成金融体系安定,Fed也不得不妥协,把稳定物价的位阶往后退。至于台湾央行,政策目标包括稳物价和顾经济,但若物价已非央行可独力回天,央行又何必再背不利经济的黑锅。
不论内政部房贷补贴方案,还是财政部在谈及房屋和证券相关税收减少时多次提及央行升息对加重资金成本的影响,在在显示央行升息对房市、股市、经济成长和民眾房贷、房租支出多少已产生负面效果。且就算央行预估下半年经济成长可望回温,央行实际上也仍下修全年经济成长率预测值至2.21%。
至于央行升息是考虑利差的说法,其实传统各国利差影响国际资金移动的观念已逐渐被打破,主要是资金除了逐利而居,也会考量风险配置,诸如近期因欧美金融危机,造成资金涌向黄金和比特币避险,便证明利率高低不再是左右资金的唯一选项,央行决策应更专注国内实质情况,不必要与他国亦步亦趋。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