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一趟为期半个月的北京「两会」採访之旅,体会到有钱无处花的窘境。路上已鲜少有闪烁空车灯号的计程车为你停留,消费与饮食时必须先与商家确认现金能否找开。
笔者曾亲眼看到一群日籍人士在小吃店结帐总额人民币70多元的宵夜时,因用大钞付款,与老板争执半天,没有零钱找的老板想方设法劝导使用扫码支付,心中纳闷外国人居然没有这种支付方式。
另外,笔者想买评价不错的手摇饮料,但现场点单要等候数小时,倘若有微信支付等方式,就可透过小程序预约,再从容前来取饮料。
可以想像,当商家与消费者习惯行动支付后,店家准备供找零的现金就愈来愈少。计程车都导入叫车平台,很少会注意、或刻意不接路上招手客。到餐厅一坐下并不会有人招呼你,必须自行扫码点餐线上付款。
疫情发生后更助推此一模式。笔者印象中,几年前大陆虽也以行动支付为尊,但并未如此彻底,多数商家能够刷卡与现金变通。疫情下的零接触加剧民眾仰赖线上化,如今刚解封、外籍旅客尚少,让多数大陆商家还适应不了。
另外,许多人的大陆帐户与手机号在疫情期间被冻结,到大陆时就会遇到这段阵痛期。非派驻当地、短期出差的记者同样如此。今年海南博鳌论坛报名时,指定酒店主要付款方式居然是微信支付,无法刷卡状况使人头痛,当地消费也时常有Visa无法刷的问题,这或许要等到外国游客常态涌入大陆后才可解。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