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中国大陆宣布解除严格的「动态清零」,今年迄4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0.27%,虽胜于日圆、韩元贬值0.15%、4.50%,但不如新台币、新加坡元的升值0.83%、0.91%。人民币似乎呼应国际间对大陆今年解封后经济復甦的期待,但是其稳定中透露弱势,值得关注。
匯率平价理论支持人民币应当升值,以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利率平价理论(IRP)最早被提出。购PPP简单的说,就是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货币应当贬值,相反的,通膨率低的国家货币应相对升值。2022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8.0%,远高于大陆的2%;2023年前二月美国CPI年增率平均6.2%,大陆仅1.6%。从PPP观之,人民币应对美元大幅升值。
经济差数 支持人民币强势
IRP从资金流动观点,解释短期国际资金从低利率往高利率国家移动,短期内低利国家货币会贬值,但长期下匯市套利交易,经由远期匯率与即期匯率匯差折算以后,应待资金在高低利差间套利无利可图,才可达于均衡。简言之,长期后高利率国家货币贬值、低利率国际货币升值。以现时官方政策利率观察,美国联邦基金利率4.75~5%,大陆一年期长期贷款利率(LPR)3.65%,长期下人民币也应该升值才能达到利率平价。
当前实务界运用利差分析预测匯率强弱外,经常会端出「经济差」来预测匯率,经济差其实就是经济成长率的差数,认为经济成长率高的国家,货币应体现其国力增长升值,经济成长率低的货币应倾向贬值,或许,当中也蕴藏着对未来可能升降息的消长因素。
2022年美国经济成长率2.1%低于大陆的3%,今年主要机构预测美国经济成长率介于0.16~1.0%,大陆则在5.2~6.0%,就「经济差」观点也支持人民币应对美元升值。
为何今年至今人民币升值,本文却直指其稳中透弱?今年3月人民银行行长易刚在两会(人大、政协会议)中表示,过去五年人民币匯率波动率约为4%,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差不多,人民币兑美元整数「7」不再是心理障碍。同时路透社报导,根据银行人员、企业高管表示和路透分析的数据显示,部分大陆公司抱紧出口收到的美元货款不换匯,另一些公司则因为预期人民币贬值而转向避险操作,准备面对人民币「破7」。大陆内部民心与外界机构预测,似乎南辕北辙!
贸易战之后 与美元挂鉤仍深
大陆官方至今对人民币长期稳定引以为傲,更表示过去五年人民币有三次(2019年9月、2020年5月、2022年10月)贬破7,但很快又拉下来。综观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近15年人民币兑美元匯率约在6.03~7.30之间波动,平均值约6.6,年初以来(至3月16日)在岸人民币盘中最高、最低价分别是6.6905及6.9771,一半以上的时间(2月10日以后)在6.8以上价位来回震盪,显示人民币处在偏弱势区间交易。
2018年美中开启贸易战以来,大陆想拓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藉以迴避美国可能发动的货币战争。然而,检视过去一年人民币兑美元匯率与美元指数相关系数竟高达0.805。另外,分段检视2008至2018年、2018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匯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5、0.589。人民币不仅未见与美元走势脱鉤,反而挂鉤得更严重,意思是贸易战后,人民币与其他非美货币走势可能没有太大不同,匯率强弱没有自己,一样同受美元走势所牵制。
或有人认为,大陆今年前二月出口、进口金额分别较去年同期衰退6.8%、10.2%,为了刺激出口提振景气,人民币不宜过度升值。鉴于短期,大陆官方已经多次宣示以提振内需、鼓励消费,来抵御今年极不确定的国际外贸环境。展望长期,美中各成集团、主导产业链断链,大陆势必由2018年前偏「出口导向」转为「进口替代」,人民币贬值或趋向弱势的战略价值或已经大不如前。
今年下半年美国如果陷入衰退、联准会停止升息,佐以大陆景气復甦更加明确,人民币兑美元匯率应可大胆升至6.8以下,甚至6.6以下的强势区间。展望未来,大陆若要展现自信,不应诉求破7后可以快速拉回,而应积极传达「人民币兑美元整数6不再是心理障碍」、人民币随时可准备升值破6,不是吗?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