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第738期《驻防冲绳的国军宪兵胡经谦与行政院物资供应局》
传记文学第738期《驻防冲绳的国军宪兵胡经谦与行政院物资供应局》

二次大战结束后,国军与美军在热烈庆祝的同时都面对復员及调整战时体制的问题,美军在太平洋各岛屿还有大量未使用的军品、军粮与装备,经过一系列交涉后决定交给中华民国。

为了接收这一批物资,国府除了在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五日在上海成立行政院物资供应局,负责统筹美军剩余物资的来华事宜,首任局长江杓更亲自前往冲绳视察与点验。为了能够管理这些散布在太平洋各岛的美军物资,国军于是编组「中国宪兵司令部太平洋岛屿宪兵队」,派去冲绳、塞班岛、关岛甚至马里亚纳群岛,进行监督与戒护的工作,本文所要介绍的胡经谦老伯便是其中的一员。

我在二○一五年十二月去桃园市退辅会八德荣家访问汪偽南京军校生时,在荣家大门口巧遇外出散步的胡经谦,他老人家也在看了我的研究生学生证之后给我他的名片,并欢迎我去访问他。翌年五月十六日早上,我到荣家进行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访谈。

胡经谦在一九二七年农历三月初六出生在浙江省乐清县柳市镇八保,第八保在中共建国后改成了上园村。全村都是姓胡,外姓几乎没有。胡家是当地的仕绅,有大宅院与祠堂。父亲胡志介开书店为业,在地方上属于仕绅,中共建国后被列为地主批斗。

一九四三年秋天胡经谦十六岁,这时的他因为成绩不达标而被退学,「毕业不了没脸回家,刚刚好宪兵十五团在温州招考,我个子够高就过去。」胡老因为识字,又在中学就读期间仍有锻炼,就被宪兵十五团收下,到铅山县集中受入伍训练。温州在当时属于第三战区,除了宪兵十五团之外还有宪兵四团、八团、二十三团。

这一批新招募的宪兵在铅山受到四个月的基本训练,比如稍息、立正、敬礼。后面四个月,要学宪法、刑法、民法、军法之类的学科,但胡老说到:「上课有时候班长来上,上得马马虎虎,总之让我们知道就好。」一九四四年春天结训,授予上等兵军衔后他们通过培训的学员,才成为真正的宪兵。

胡老回忆真正下部队以后,宪兵十五团平日用中正步枪、七九步枪,每个宪兵都分到两百发子弹。机枪连里面有四挺苏联的转盘机枪,但全团也就只有这四挺。出任务时候,宪兵腰挂盒子炮,制服的质量虽然还是不好,却能够戴上标示宪兵的粉红色领章与臂章。

胡老在抗战后方都在后方维持秩序,虽然少了战场上的硝烟,但惨澹的生活与诡谲的社会依旧是宪兵们所要面对的。肃奸防谍,胡老在访谈时并没有讲,但印象深刻的则是生活上的惨澹。

「抗战时候都自己种菜,伙食差也吃不饱,吃饭都是打衝锋。……当时的薪饷不多,多少也记不了。薪水不高,吃的也不好,只有出任务时稍微好一些。出任务都三、四个派出去,在宪兵队里面根本吃不好。」胡老这样回忆到,即使他们宪兵已经比苛扣为日常的野战部队还要好。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左右,在宪兵十五团九连(机枪连)服务胡老在赣州石城县的队部中听到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广播号外,紧接着队长就下令所有宪兵集结,急行军去南京接收。中途经过衢州,他们在这里休息两天过中秋节,这一天宪兵久违地吃到红烧鸡肉。十月以前,他们抵达了南京城外。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胡老跟着宪兵十五团九连被派去南京上游的芜湖。第九连的宪兵就近在下关车站登上火车,沿着穿进南京城内的铁轨南下,通过抗战爆发前在南城墙新开的铁道豁口:雨花门后,向芜湖的方向前行,他们将会去那边接收日本宪兵队,以及监督日军日侨的遣返。

第九连的宪兵抵达芜湖后受到当地日本宪兵队的恭迎,身为上等兵的胡老在这边与队友一丝不苟地执行上面交代的任务。这时还是上等兵的他只记得,日本芜湖的宪兵没有拖泥带水或蓄意隐匿,他自己也没去逮捕汉奸与参加枪决,对战后诡谲的情势也不了解。

一九四六年一月「宪兵司令部」从重庆迁回到阔别八年多的南京后,胡老与第九连的宪兵在芜湖县城度过新年。中国宪兵在这一年底达到巅峰,员额扩展到六万五千余人,共有二十七个宪兵团、五个教导团、六个独立营与宪兵医院,然而中国内战也在这一年正式爆发。

胡老对改变他日后人生走向的内战没多少认知,只记得芜湖到南京的铁路在这一年被切断,那之后宪兵的月薪也都发法币,并派专人送到家里。也是在这一年底,胡老选择了一条扩展他见识的道路:成为驻太平洋岛屿宪兵队的宪兵,赴海外值勤。(三之一)

#中国 #芜湖 #宪兵队 #物资 #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