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大有可能成局的蓝白合最终以「蓝白分」收场,过程中充满狗血剧情,而柯文哲的反反覆覆应该是主因。虽然他的政治性格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此次失败,主要还是因为他身处的结构性困境让他很难跳脱,而他自己也缺少跳脱的勇气和格局。

柯文哲的核心困境就是缺少陆军,他的团队来自于各方面的收编,早期跟绿营合作,同时也跟橘营交好,后来又跟郭台铭建立了很好的互动关系,在台北市长任内还广交商界朋友,这次大选为了下架民进党,向来讨厌国民党和马英九的柯文哲,甚至也能大转弯,与他们商讨「蓝白合」,这凸显柯文哲的身段柔软,或曰「务实」。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柯文哲崛起的近十年,并没有真正为台湾寻找第三条道路,亦即没有建构出第三个政治板块,也没有发展出第三种政治理念,因而只能在每次选举中寻找新的盟友。

在此之前,柯文哲找的临时盟友,都是跟他一样渴望走出第三条路的政治势力,共同的处境和目标让他们有比较好的合作空间,而柯文哲的支持者们也更容易接受。但这次不同,柯文哲寻求跟国民党合作时就踢到了铁板,内部强大的反对声浪,导致柯文哲自己也必须进行危机处理。虽然下架民进党确实是台湾社会超过半数的主流民意,但柯粉中还是有不少人不太能接受国民党。

更主要的困境则在于,其团队内部也有自己的权力和利益算计,国民党虽然不再是政治上的庞然大物,但相对民眾党来说仍有其优势,在立委选举中,特别是选后的联合政府职位分配上,有更大的人才库和后备力量。即便柯文哲本人可以获得一定的政治资源,但对民眾党内的其他人来说,则很容易被边缘化或被取而代之。

于是我们也就看到,在蓝白合即将成局之际,反弹力道最大的其实是在民眾党内部,连柯文哲自己也无法抵挡。当然,更严峻的势态其实还在后面,经此一役之后,民眾党的泡沫化可能加速到来。

这是因为选战最后不到2个月时间,蓝白之间势必要清算「蓝白分」的主因,民眾党和柯文哲并不会从这场争执中讨到便宜,其立委席次恐怕也会受到衝击,而支持度已经处于稳定第三的柯文哲也注定不会当选,他必须担心的是选战最后段的弃保操作。

一部分中立选民通过这场政治大戏,也会对柯文哲有异样的眼光,他已经很难再用过去那套论述来打动人,最终只能在铁杆柯粉中抱团取暖,走上宋楚瑜的老路。

或许这也是最近这段时间柯文哲一直面带愁容的原因,他自己应该也能意识到这一结局,只是缺少改变的勇气。

或许随着选战后期的形势演变,民眾党的选情进一步江河日下之际,其内部的牵制力量也会受到衝击,在那个时候柯文哲反而有可能走出一条触底反弹的新路,那就是主动争取与国民党建立某种新型合作模式,继续为台湾寻找联合政府的可能性。到那个时候,柯文哲和民眾党的困境或许也就有了解套可能。

#选战 #蓝白 #民眾党 #内部 #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