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经常浮现一座山。

记得锺玲老师在她的散文集《发光的人》写过她爱山,群山在其胸壑。丘壑之间,泪光闪闪,她写情写景写记忆,勾勒那些自带光芒的发光体即使远逝依然璀璨。掩卷之余,她笔下的父母至交爱犬却彷如与我共生了。「穿过异域寂寂的林地,踏在厚厚一层的落叶上,脚下轻飘松软,老有种踏空的感觉。」写生命的沉重与轻的对比,让我深深入迷。

她既能深深海底行,探触深海幽微的人间事;更可高高山顶立,描摹如风似岩端立山巅的歷代修行者。上一本着作《余响入霜钟》成为我的引路灯。这本新作《修行的女人》除了依然是引路灯,更是启示录,叩问心灵,解锁宿命。读着故事,彷佛佛来过。

锺玲老师拥有十八般武艺的写作功力,但显而易见的是她的书写早已脱离了名利场,她只问初心。这书让我读来惊嘆连连,惊的是爬梳的细节已如考古学,嘆的是同为女子,但这些歷代的修行女子个个如传奇,断然去执,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耐力毅力惊人。每个女子都烧烫着我的心。凝炼深情之笔,将笔墨流向修行的女性,逃家出家,立断世俗,行过佛陀梦土,像掷入火炉的铁,等待铸剑开悟,了脱生死。

修行者的她方,如此丰饶,如此可歌可泣。追本溯源,文字藏着佛智佛语。我不禁想起年轻时在印度的佛陀圣地之行,感念着阿难尊者为摩诃波阇波提(意译:大爱道)祈求佛陀为女眾出家剃度之事。我向往书中描述修行女性的那股决然,那是我所匮乏的。我是很容易因外境而失去果敢心的人。这些修行女性如精灵,迴盪在歷史的阴暗甬道,带引我们进入这些女性不凡的生命经歷,如何为法忘驱,为悟遁入空门。于是我读到的这种决然,不是西藏情僧仓央嘉措的不负如来不负卿,而是不负如来舍离卿(亲)。要有光,要先燃烧。

锺玲老师写佛教小说具有非凡的歷史意识,用词用语,精准到位。运用小说叙事,以虚构与写实的明暗交织,从遥远的比丘尼第一人到当代,甚至回忆自身所遇,一路勾招,视野辐员辽阔,上下求索,走遍千山万水,彷佛只为了定格一幅幅修行女性的立体肖像。同时,锺玲老师是勇于发出疑惑的人,她总是作足爬梳考证细节的功夫。不放过疑情,不断追索,其行文简朴,余韵如歌,以静笔写下惊心动魄的故事,强劲如风又温柔如云。

文字背后的意义让我咀嚼再三,是一部关于女性修行集锦的故事,如一座星图。没有飞天入地,只有坚毅的取舍,果决的行动,在我阅读时,脑海总是一格一格地放映着每个女性修行人的心地风光。在锺玲老师悠扬且留白的笔调下,阅读的每个片刻,我感到如此纯粹一心一意的可贵,不断地冥思着何以她们能如此?我也跟着不断地自我叩问。

「隆迅本就个性率直真诚,放下并不难。当日黄昏隆迅礼拜五台山之北台,踏着积雪,冒着寒风,把剃掉的头髮埋进土里,也埋掉过去。」随手可得的碎片,如是鲜明生动,习法经歷,所遇之师,所赠之恩,读来深深感动着我。锺玲老师深邃地写出修行女子如何地抽刀断流,如何直球对决命运。这也让我想到每一回只要遇到出家人,我总爱追着师父们问为什么出家?出家前的人生故事,所遇的种种挣扎与如何克服困难。

现在这本囊括歷史时间长河刻度的诸多修行女子的生命故事集,为好奇的我彷佛开了一门生命课与出家诗学。同时也让我感到惭愧,修行应是动词,修行是如此庄严。在举目可见推广身心灵课程的当代,心更像是一台拼装车,总是搁浅原地,拼装车哪里也去不了。我们经常口说修行,却总三心二意且保有退路,遇到困难很容易退转。和书中所写,如云泥之别。期许自己有朝也能成云,乘云飞去,自在净土。(本文为《修行的女人》推荐序,九歌出版提供)

#修行 #故事 #女性 #歷史 #拼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