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指出,中国、黎巴嫩、法国、美国古生物学者在距今约1.3亿年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两枚远古雄性蚊子化石。这除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外,从新发现还显示,在蚊科动物演化的早期阶段时,雄性蚊子也会吸血。这揭示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比人类想像的更为复杂,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蚊子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吸血昆虫,但吸血行为的演化过程一直很难研究,部分原因是昆虫化石记录的空白。现今的蚊科具有超过3000种不同类型的蚊子,但人类对起源和早期演化的了解却极为有限。

虽然分子生物学证据暗示蚊科起源于更古老的侏罗纪,但过去关于蚊科最早的化石记录来自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本次发现的蚊子化石来自白垩纪的黎巴嫩琥珀,距今有约1.3亿年歷史,这将蚊子的化石记录提前了 近3000万年。

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艰苦的野外工作,发现并採集了上万枚黎巴嫩琥珀,其中筛选出2枚保存完整、精美的雄性蚊子化石。此次研究人员借助雷射共聚焦显微镜、萤光显微镜等先进仪器发现,与现代雄蚊多吸食花露而口器退化、雌蚊具有用于吸血的刺吸式口器不同,约1.3亿年前的雄性蚊子化石中保存了明显的刺吸式口器。

透过显微结构显示,这些刺吸式口器有尖锐的三角状下颚,下颚上 有锋利的小齿。研究团队根据这些结构判断,在约1.3亿前,雄性蚊子也会吸血。

此次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外籍研究员丹尼‧阿扎领衔完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等人参与。研究团队介绍,受限于化石証据缺乏,此前人们对蚊子起源和早期演化了解极为有限。这两枚珍贵的远古蚊子化石,也为后续更细致地研究蚊子从何而来、如何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口器 #发现 #蚊子 #古生物 #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