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出国内三大纯网路银行,有意抢食先买后付(BNPL)大饼,但要等金管会松绑法规及放行。纯网银业者强调,「BNPL风险较高、要谨慎」,若想要做这块,必须跳脱DRB(无担保负债比)22倍规定,「要有替代方案」,一定要补足控管措施,否则恐重演过去双卡风暴戏码。
观察国内BNPL市场,主流业者包括台湾本土的「慢点付」、日系血统的「AFTEE先享后付」、新加坡代表「Atome」,整体市场近十家;最近传出纯网银也有意推出此业务,牵动整体市场版图重整。
其实纯网银要参战BNPL,显得困难重重,主要就卡在金管会DRB的22倍规定,依规定金融机构对债务人在全体金融机构的无担保债务,归户后的总余额(包括信用卡、现金卡及信用贷款)除以平均月收入,不宜超过22倍;由于使用BNPL的信用小白多无收入证明,导致纯网银投入BNPL势必会卡关。
纯网银指出,确实有同业想进入BNPL市场,但过去经验来看,这项业务风险较高、恐怕要审慎些,一不小心甚至会演变成风暴,不是小规模银行可承受之重。例如过去万泰银行的「乔治玛丽」现金卡,后续掀起双卡风暴,主要都是在小额授信上未做到良好管控。
纯网银认为,其实不应要求金管会松绑DRB的22倍规定,而是要有「替代方案」去说服金管会,必须有控管机制,不是轻易放掉DRB的22倍限制。
纯网银强调,不能只单纯想投入BNPL,却没有整体考量,「恐怕不是那么理想」;先买后付是否有利可图,其实也应通盘思考,否则像过去「乔治玛丽卡」一开始获利很多,但放款后问题随后就发生,「等到发现情势严重就不可收拾、来不及了,小银行绝对承受不起」。
也有纯网银业者说,即使要推BNPL也不会自己发展,会以合作方式;但过去与几家BNPL业者洽谈后,因为违约率居高,反映出来的利率也偏高,这部分与普惠金融精神违背,等于又把年轻人推到高利率的不归路,因此,儘管看起来比较可行,经过全盘考量后,目前还是专注务实发展小额信贷,「先求发展稳定,之后再找机会」。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