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经半载颇激烈的竞逐,2024年总统大选尘埃落定。诚如选前各家民调所预估的数据,由于蓝白政党因民调歧见而无法整合,使得民进党在小幅领先下侥幸获胜。面对未来四年民进党将持续执政,在「蔡」规「赖」随下,预估其整体政策方向调整有限。然而绝大多数民眾更加关心期待的是,新政府在上任后,应该优先解决与其生活相关已经陷入沉痾的「旧」议题。

其实,过去八年来蔡政府不断透过各种管道,广宣台湾经济成长幅度居亚洲四条小龙之冠,国民人均所得突破3万美元超「韩」追「日」;尤其2021年9月迄今面对出口持续低迷之下,去年出口金额仍然创下史上第三高;至于外商投资金额则是在「风电」建设加持下,在去年是创下近16年来第三高。从上述帐面的数据加以观察,虽此一期间整体经济表现颇为亮丽,但绝大多数民眾却又「无感」。这些背后较关键的症结,大致可以归纳包括:

其一,低薪资现象未能改善,让年轻族群相对挫折感。回顾八年之前,蔡英文总统于就职演讲中表示,将会积极解决年轻族群低薪问题,虽期间实质经常性薪资曾经突破多年横亘在前门槛,但最近几年则是再呈「薪资倒退」现象,加上过去两年通膨居高,造成实质经常性薪资从2021年起转为负成长之后,迄今持续未能摆脱负成长泥淖。由此显示,政府过去几年透过拉抬基本工资、鼓励企业加薪等策略,并未实质解决低薪困境。

其二,高房价走势未能抑制,让无壳族群相对无力感。检视过去20余年以来,居住正义始终是歷任政府聚焦的政策之一,儘管八年之前开始实施「房地合一」税制,同时适逢房市周期循环,在短期内让飙高的房价略为缓和,然而随着台商资金回流,加上营造成本上扬,最近几年房价不断创下新高。虽政府透过房贷融资信用管制、兴建社会住宅、推出购屋优惠利率、提供租屋补贴等手段,但在超额储蓄、加上资产保值思维下,并未有效抑制持续上扬房价走势。

其三,家户所得比未能缩小,让弱势族家庭相对贫穷感。依据主计总处歷年「家庭收支调查报告」资料统计显示,家户所得比(五等分位)从2016年的6.08倍,逐年增加为2022年的6.15倍,续创近12年新高。亦即政府过去以来,虽积极推动「租税改革」,但这些租税改革似乎偏爱富者,例如大幅减免股利所得税率,使得社会资产集中少数家庭日益明显,贫富悬殊却又更加严重,并未改善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象。

其四,报酬分配比未能公平,让受雇族群相对剥夺感。依据主计总处「劳务报酬占国内生产毛额(GDP)之比重」资料显示,受雇人员劳务报酬占比从2016年的44.09%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43.03%,创下歷年最低;相对企业营业盈余占比则是从35.06%持续增加至36.53%,创下歷年最高。亦即说明近年以来,国内受雇人员未能同步分享经济成长果实,此意味着劳务报酬在分配上,偏重企业、忽略劳工失衡现象,并未有效改善,反而较前更加严重。

其五,海外工作潮未能减缓,让初职族群相对失落感。依据主计总处「国人赴海外工作人数统计」报告显示,国人赴海外工作人数有逐年成长的走势。若从赴海外就业者年龄观察发现,其中以25~29岁初入职场的「年轻」族群比例呈现逐年增加,此与过去赴海外就业者,以30~49岁担任干部之「壮年」族群较多现象不同。此意味着,过去数年以来朝野政党持续内耗、对立,导致投资难振、经济低增,甚至波及薪资停滞,除了倒逼许多优秀人才出走之外,让初入职场的年轻族群被迫远走他乡谋生,进而让其对人生希望的失落,此乃真正威胁台湾未来发展危机所在。

在此同时,我们不厌其烦陈述解读这些老生常谈、极易受到忽略数据,乃是希望新政府能够以谦卑的态度,检视民眾在生活上所存在、期待解决的恐惧,同时更加重视这些属于社会经济「旧」议题未来对经济发展的衝击,进而藉此提出更务实的标本兼俱政策。换句话说,如果上述现象不断晕染,不但将会重创社会凝聚的力量,而且可能波及经济成长之动能。这些已横亘在前的挑战,我们无法再三迴避,否则届时恐将让台湾上演邻国日本「失落30年」之故事,其后续效应不容小覷。

#未能 #企业 #族群 #经济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