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骨董店寻找暖手炉,并非甚么福至心灵的突发奇想,而是特地央请住在当地的朋友带我去找,准备买来送给两个女儿的惊喜礼物。

当时,大陆制播的清宫剧正风靡臺湾,先是吴奇隆与刘诗诗主演的《步步惊心》,紧接着是陈建斌与孙俪主演的《后宫甄环传》。观眾收视的盛况可比六零年代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虽不能说是家家户户,但也相去不远。

我手上收藏有两个「暖手炉」,一个是纹银材质,一个是黄铜材质,那是十来年前去大陆厦门工作时,在厦门大学附近中山路步行街的一家骨董店买的,只记得不便宜,但到底多少钱?早已忘得一乾二净。

《步步惊心》是诉说一名白领女子张晓因为意外事故,从现代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变成满族女子玛尔泰.若曦。由于她来自后世,深知当朝歷史中所有相关人物的命运,理智上想置身事外,却因为与阿哥们亦师亦友的深厚交情而不忍离弃,最后身不由己地卷入「九王夺嫡」的纷争,虽然费尽心力地想要化解四阿哥与八阿哥的斗争,非但结果还是一如歷史的宿命,她也因与四阿哥彼此间的误会,斲伤感情,身心受创,最后在绝望中香消玉殒。

剧中若曦不同于当代女性保守封闭,个性活泼大方,反而深受阿哥们喜爱。她仰慕姊夫八阿哥温文儒雅、风度翩翩的风范,其姊却因心有所属与其貌合神离,她由怜而生爱,奈何八阿哥无意放弃追求皇位争夺,终至落败的命运。后来她又因为抗旨拒婚,遭康熙帝重罚,而四阿哥(后来的雍正皇帝)默默守护与数次舍命相救的情谊,让她决定一生爱相随,只可惜两人因为误会而分手,若曦随即病故,雍正也为之抱憾终生。

若曦、八阿哥与四阿哥的感情纠葛,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其中又与四阿哥两人情深虐恋的情节,让观眾的情绪随着剧情起伏,纠心不舍。

《步步惊心》播完之后,青年男女,圈粉一堆。男的不是八爷(八阿哥)就是四爷(四阿哥),女的几乎人人都是活泼大方又坚强的若曦,而我们家也不能免俗的多了两个若曦,直到随后的《后宫甄环传》开播,才转移了姊妹俩的注意力,若曦也就自然消失了。

《后宫甄环传》则是开创宫斗剧的先河,剧里妃嫔、太监、宫女们为了争宠,手段、权谋尽出,彼此间合纵连横、欺瞒狡诈、威胁利诱、甚至构陷害命有之。将宫闱里不为人知的矛盾衝突、尔虞我诈,赤裸裸的呈现在庶民百姓面前,充分满足了小老百姓对皇家的好奇与窥视欲望。

《步步惊心》与《后宫甄环传》两部剧的收视率,先后席卷全臺湾,造成轰动,尤其是《后宫甄环传》,更是广受大中华地区观眾喜爱。

话说《后宫甄环传》,它不仅是宫斗剧的先河也是女力的展现,剧中人物对白隽永,深富厚实的文化底蕴,加上精致华丽的清朝服装,精美考究的首饰穿搭,令人目不暇给。虽然整出剧是围着雍正皇帝打转,但剧里诸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感情纠葛、残酷斗争,十足贴近现代职场上勾心斗角的真实人性,让观剧的大眾有如身歷其境,心有戚戚焉的大呼过瘾。

君不见剧里的妃嫔与格格们,个个明艷动人,云鬢高拢,缀着华丽珠宝的钿子上插着各式各样名贵的髮簪、步摇,脚踩高跷鞋,手扶婢女,走起路来如风吹摆柳,摇曳生姿,煞是好看。但谁能想像得到,深宫中人笑靥如花、金玉其表的背后,却是尔虞我诈、杀声隆隆。人跟人之间的互信几乎荡然无存,残酷现实与美好想像的衝突,在在都证明了谁的权谋诈术高明,谁就能在残酷的现实中赢得胜利。

一时间,只要家里有看剧的青年男女,男的不是成了「阿哥」,就是「贝勒爷」;女的不是说自己是「哀家」,不然就是「本宫」。因此,不管是在职场、在学校还是家里,大伙儿多多少少都会选个剧情,即兴的演上那么一出,而且默契十足。加上,剧中臺词金句连连,例如:

「贱人就是矫情,装模作样勾引皇上…...。」

「别人帮妳,那是情分;不帮妳,那是本分。」

「再冷,也不应该拿别人的血来暖自己。」让人回味再三,扮演后宫甄环传的角色,几乎成了全民运动。

不过,剧里面这些勾心斗角,弯弯绕绕的情节,我家女儿或许还是学生、年纪又轻之故,一点儿都不感兴趣。她们俩只对剧中人物的造型、漂亮的服装、华丽而不俗的首饰感兴趣。一路津津有味地点评着剧中人物扮相的美丑,衣着穿搭的好坏,专业得像选美比赛里的评审。

剧情来到了冬天时节,大雪纷飞,层楼迭榭的皇宫一片银白,粉妆玉琢,如梦如幻。只见宫里的后、妃、嫔、格格,甚至那些服侍娘娘、主子、小主的美婢们,相约结伴至御花园赏梅、赏雪。真个是,衣香鬢影、珠围翠绕,好不热闹。个个是光鲜亮丽,争奇斗艷,自然是无庸置疑。最特别的是为了保暖,把左右手一起穿在色彩缤纷的暖手筒里,要不就是在手掌心握个秀气又典雅的暖手炉。

我的两个女儿,对剧中眾姝手捧暖手炉,赏花赏雪,閒话家常,一幅轻松自在,气质优雅的模样羡慕不已。于是,自己动手DIY用布丁杯权充暖手炉,再在杯身两侧各钻个洞,穿过塑胶绳当作提把,然后把布丁杯捧在手心里,还真是有模有样的。有事没事,不是捧着暖手炉,就是双手套个暖手筒,扮演着各种角色。刚开始还称我为皇上,称她们母亲为太后娘娘,然后自称臣妾;要不就是相互小主长、小主短的叫个没完。闻言,我们差点没昏倒,这些称谓岂只是乱了套,根本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只好正经八百的说道:「妳们就算演戏也得先把辈分搞清楚才行,不然被同学听到,会笑掉人家大牙。我是『皇阿玛』,妈妈是『额娘』,妳们是『格格』就是公主,身分千万不要弄错了。臣妾是皇帝的妃嫔,她们会自称『本宫』,彼此间则以姐妹相称,不会互称『小主』,小主是侍候的婢女叫的。」。

小孩子心性,天马行空,前一下子是格格,后一下子立马变成妃嫔。但不管是格格或妃嫔,反正演戏嘛,想演甚么都可以。只不过,看她们两姊妹各自捧着布丁杯对戏时,说多寒磣,就有多寒磣。当下,我就决定下次去大陆出差时,一定要给她们各买一个正宗高檔的暖手炉,不然拿个布丁杯当暖手炉,哪有半点尊贵的格格样儿,怎么看都像丐帮小乞儿。

去骨董店找暖手炉,当然不是买仿制的新品,我是抱着寻宝与收藏的心态去找,只要跟老东西有缘,说不定会让我找到又美又合适的东西。

不久后,我去厦门出差,如愿的找到一银一铜,两支外型古拙、雕工细致的暖手炉。回家后,两姊妹知道我买了暖手炉给她们当礼物,高兴得合不拢嘴,急急忙忙拆了包装,看到暖手炉的当下,眼睛都发亮,因为她们知道爱收骨董的老爸,买的一定是好东西。而且如我所料,姊姊挑了铜炉,妹妹选了银炉。

有了真正的暖手炉,她们姊妹俩对起戏来,生动自然,宛如明日之星。为了发挥暖手炉真正的功用,我还特地去买了一包木炭,要用的时候,取出个三五块,先在瓦斯炉上烧红放入炉中,炉身再用锦囊袋套上,防止过热烫手。只是没想到,读小学的小女儿竟然带到学校去献宝,造成全班轰动不说,还累得班上其他同学的家长,因为小孩吵着要买骨董暖手炉而头痛不已。为此,班导师还特地打电话到家里抱怨了一番,要我们不要过分宠溺孩子。

如今宫斗剧热潮已过,女儿也已长大,姊妹俩相见时,偶而还会互以「本宫」自称,只是似乎压根儿已经忘记,她们曾一天到晚挂在嘴边,有事没事就叫的「皇阿玛」与「额娘」了。有时,真想跟她们说:「偶而叫个几声『皇阿玛』、『额娘』之类的话,让我们也开心一下。」

至于,两姊妹当时爱不释手的暖手炉,早已弃之如敝屣,随手摆在她们房间的书架上,只差没当废弃物扔掉。

好在,当年我买暖手炉是以收藏古物的心情购入,虽然所费不赀,但毕竟是老东西,底蕴十足,就算随手摆在书橱里,看起来依然是古意盎然,不减其风华。

注:暖手炉又称捧炉、袖炉、火笼。源于隋唐,盛行于明清。民国以后被白金怀炉取代而没落,渐次的从市场消失。现今的收藏品里,属于冷门的「杂项类」,收藏的人不多。

(本文摘自《灵与肉》一书,联合文学出版)

#步步惊心 #骨董 #剧中 #暖手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