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两岸有事,台湾的金融韧性如何?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禁得起战争?财政部长庄翠云透露,央行、金管会与财政部去年都做过「金融兵推」,两岸如果真打起仗,财政部为筹措战备资金,可以考量增加税、费,但须先立法。学者则建议可指定用途,以「捐」代「税」。
虽然台股指数一再创新高,但国防部长邱国正坦言,因担心两岸局势,夜夜不得好眠。《经济学人》杂志亦曾撰文,台海若有战事,台湾能争取到的预警时间很有限,而台湾最大威胁是民眾未做好准备对抗共军。
财政部长:配合国防规画动员财力
国民党立委赖士葆昨在立法院财委会,就「金融兵推」议题,询问财政部所扮演的角色及是否有加税的可能?
庄翠云表示,财政部去年10月与12月有参与金融兵推,财政部内部有会议、行政院也有召集会议,财政部扮演的角色是财力动员,配合国防部整体规画、演练情形,战费筹措与预算转换,例如以缓济急(预算),并配合央行、金管会就外匯管制,执行相关计画,关务署也会强化军用品通关便捷化。
赖士葆表示,战争时,国库稳定与国库调度很重要,是否有可能加税?庄翠云直言,战备经费筹措,加税或费都有可能。
国民党立委王鸿薇前天在立法院总质询时表示,外资在台股占比逾4成,超过8000亿美元,相较日本、韩国等都高,也比台湾外匯存底5694亿美元为高,万一两岸发生最坏情况,外资势将大举撤出,政府是否有金融因应准备?
央行总裁杨金龙表示,央行每天都有掌握资本进出状况,对于金融相关的准备,中央银行、金管会、财政部都有演练过,例如2022年裴洛西访台时引起大陆射飞弹,央行都有演练金融兵推,只是不会天天公开嚷嚷,而是默默地做,有应对的配套措施,请国人放心。
金融专家:可发行国际债券留银弹
中华大学兼任讲座教授杜紫宸表示,若是遇上台海危机,台湾外匯存底必须要有效运用,外匯存底现有93%放在国外可信任的大型银行,但战时通讯脆弱,政府如何取信于这些银行,在某种授权下使用我们的外匯存底?
除了外匯存底,杜紫宸建议,政府还要累积其他的货币资源,例如公股银行、公营事业或是地方政府,对外发行战争、国际债券,让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购买。政府就能手握外匯存底、外债资金,这2笔钱在战时是很重要,但财政部与央行态度向来很保守,从战争的角度来看,应多保留银弹在手上。
政大财政学系教授陈国梁表示,台湾目前距离举债上限40.6%(长债占GDP比重)约有10个百分点,大约还有2.5兆元的空间,即便不够也可以修正债限,拉高到60%,仍还有7、8兆元可用,财政尚可以因应,一旦有战事,举债是筹钱最快的方式。
但是若发生战争,政府发行公债未必有人愿意投资,或战争时间拉长,所耗财源甚鉅,政府要筹措战争费用就得向人民收钱。
财政学者:以捐代税有利指定用途
陈国梁建议,可以採取「捐」的方式而非「税」,一来可以指定用途,其次可以短期收取、并非永久的税,方向上可为所得附加捐、消费附加捐,例如就消费课徵5%营业税外再另课3%的消费捐。
过去政府曾经课徵过劳军捐,从1955年至1989年间透过进口结匯,当时台湾省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在进口货物办理结匯时,每1美元收台币0.5元。
国民党立委陈永康说,包括金融在内的兵推并不是要推出「谁胜谁赢」结论,而是要发现台湾还有哪些地方不足,积极改进。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