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且有趣的是,赖幸媛排除万难逐步推动陆配权益改革,也引领了大陆官方对陆配群体的重视,那几年正面影响到了对岸的国台办。国台办促成了中国大陆民政部在二○一二年六月成立「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是大陆第一家专门服务于两岸婚姻家庭的机构。二○一二年八月,王毅公开呼吁重视陆配合理的诉求,国台办也透过国台办陆委会管道表达关注和合作之意。赖幸媛说,这就是善的循环、好的影响,是两岸良性互动下的正向发展。当时,陆委会就对外表达:「期待台湾社会对移民人权的关注与努力,能促成两岸公民社会的相互提升。」
然而,二○一六年政党轮替后,两岸关系却迎来急速冰冻,制度化协商中断,两岸交流急剧下降,两岸婚姻也反映了这个趋势。内政部的两岸婚姻数字变化呈现宛如溜滑梯,从二○○三年每年达三万多对的高峰,到二○二○年,一年仅剩一千多对,减少近九五%。
两岸婚姻大幅减少的原因,和两岸交流大幅限缩之社会氛围也有关。二○一九年八月,北京宣布「暂停陆客来台自由行」;中国大陆教育部也在二○二一年四月宣布「暂停陆生新生来台就学」,至今未恢復,导致在台陆生人数逐年减少,影响两岸青年学生的双向交流。以陆配的前婚姻子女,陈明通口中的「小明们」为例,原本可以探亲方式来台与家人团聚,如同二○○九年的彭小弟和小欣儿一样,当二○二○年新冠疫情爆发,地域和染疫成了新的歧视,「小明」们被蔡政府挡在外头,回不来台湾和母亲相聚,蔡政府对「小明」拒于国门之外,态度极不友善。
两岸婚姻和陆配会不会成为「歷史名词」?赖幸媛认为「当然不会」,现阶段台湾社会还有三十六万陆配家庭,有六十多万陆配子女,他们是新台湾之子。两岸的社会经济关联性,千丝万缕,即使政府之间不相往来,民间交流仍会自然持续。
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长锺锦明也认为「不会」,他表示,「近年来大陆配偶每年的婚姻数确实明显减少,而且被越南配偶所超越,但还是有台商、台干、台青,只要两岸之间还有交流,就还会有两岸通婚。」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