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渭水、林呈禄、蔡培火、吴三连等人在日治时期创刊《台湾民报》对抗殖民政府,展现了192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在日据时期捍卫文化、改革社会的歷程。在其创刊已满百周年的今日,专营绝版图书、古籍善本的旧香居推出了「启蒙与见证:《台湾民报》创刊百周年特展」。

自1923年创刊,截至1930年改版成《台湾新民报》,《台湾民报》共发行305期,林呈禄撰写的创刊词「专用平易的汉文、满载民眾的智识,宗旨不外欲启发我岛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气,以谋臺湾的幸福、求东洋的和平而已」,便可一窥当时台湾知识分子所思所感。

《台湾民报》的名称,与孙中山在东京创办同盟会刊物《民报》的概念相同,且刊头题字的「民」字最后一画刻意突出,即是强调人民出头之意。虽名为「报」但创刊初期实为半月刊;且前166期均是先在东京编排印刷,再透过海运进入台湾,直至167期才获准在台湾印刷、发行,此次展示即是书店收藏东京时期的166期刊物。

当时所刊载的许多文章已涉女性议题,并展现台湾在地风土民情,如连温卿〈妇人的地位和社会的关系〉便描写卑南「玛兰社」的婚姻是由女子选择,若有看中的男子,每日要到男方家做家事持续5、6个月,获双方家庭认同并办了结婚仪式后,男子就必须到女方家成为家族一员,但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然而社会演变后开始把妻子称为「牵手」,最初实是外来者为利益娶蕃社女子的称呼,已可见女子地位的改变。

《台湾民报》为推动汉文,也曾刊载了胡适剧本〈终身大事〉、赖和的小说〈一杆称仔〉,转载鲁迅的〈阿Q正传〉等。

#汉文 #东京 #创刊 #文化 #一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