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八日三赴立法院静坐区。同样是傍晚时分,人群稍微少了,但是现场依然充满活力。除了学生,也有很多中年男女。除了反「黑箱服贸」,也有许多议题跑来插花:台湾独立、反核电、反自由贸易、支持酷儿及多元成家方案……。

现场几乎有一种逛夜市的感觉。一方面,路人随心所欲诟骂国家元首、挂「马卡茸」沙包让人踢打泄愤、名教授轮番街头开讲……,都带着抗争体制的气息,跃出生活常轨,使参与者感到兴奋。但另一方面,抗议者打算长期抗战,夜宿帐篷、做大锅饭、为跷课学生开课辅班、提供淋浴地点、做垃圾分类……,试图在抗争现场建立起生活常规。大人三五成群坐在地上讨论服贸,小孩在一旁快乐嬉戏,气氛自在而閒散。

──这样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在常轨之外建立常规的状态,不正是台湾人喜爱的夜市情调?而抗争民眾所害怕被中国大陆摧毁的,不也正是这种「半无政府状态」的生活方式?

我在现场感受到的反中情绪,强烈而真实。「你好大,我好怕」的「恐中」 情绪,才是激动学生们上街头的主要关键吧!年轻人痛恨马政府,是因为认为马总统「亲中卖台」。殊不知,目前当家的人,和黑潮青年同样忧国忧民,有时代使命感;也同样担心台湾处境,对中国大陆戒慎恐惧。如何在中国霸权阴影之下为台湾寻得一条出路,是他们朝夕不敢或忘的大课题,一如许多有志青年。二者关怀相似,所提解决方案则不相同。

一位朋友寄来张铁志的文章〈台湾小清新如何成为愤怒的一代〉,读后心有戚戚焉。年轻人不愿进入大企业领22K,寧愿自行创业实践梦想,自由自主,追求物质之外的美好生活。他们认为陆资财团进入台湾后,会毁掉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因此希望维持台湾现状,坚决反对两岸服贸协议。对这样的想法,我可以充分理解,因为我也有类似的感性文青气质。

马政府的思维又是如何呢?他们在二○○八年赢得大选,相当程度上是靠着提出和民进党不同的两岸政策而获得多数人支持。民进党认为应该追求台湾政治和经济独立,避开中国大陆,直接和世界各国做生意。但扁政府执政八年,已经证明这条路行不通。马政府主张,为了避免台湾产业持续空洞化、边缘化,台湾必须「经过中国以走进世界」。换言之,中国大陆只是一个跳板,而非一个目的地。马政府真正着眼的是帮助台湾出口业(占GDP近七成)打开世界市场,因为,中国就是RCEP及TPP不可迴避的成员,如果不与中国大陆签订经贸合作协议,台湾就无法加入其他区域性自由贸易组织,无法和彼此零关税的其他国家产品竞争。但是这么一来,能够到海外开疆辟土的产业固然可以大展身手,而寧愿安于岛内小确幸生活的人则深恐陆资进入后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成长于社会达尔文主义风行时代的史家威尔.杜兰认为,生物演化的法则亦适用于人类社会。他那套「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说法,和传统儒家「兴灭国,继绝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念大相径庭,看了令人难受。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歌颂强者,鼓励自由竞争;而传统中国儒家文化则同情弱者,主张缩减贫富差距,认为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前者重视「自由原则」,后者强调「平等原则」,二者相去甚远。

但是我们又不可否认,台湾内需市场太小,厂商必须向外开拓才能生存,外资必须引进才能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台湾必须鼓励自由竞争,才能和韩国等国一争高下。唯有让有能力的业者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国家才有余裕透过税收来支持社会福利、照顾国内弱势族群。换言之,「自由原则」适用于国际竞争,而「平等原则」可在国内实施。如果因为忧心弱者竞争力不足,就要阻止强者去国际上施展拳脚、发挥所长,最后强者可能选择改变国籍、移居国外,而台湾国力困窘,将更无法照顾坐困愁城的弱势。

不可避免地,一旦加强和大陆的经济交流,台湾也会遭遇到来自中国的产品和人才的竞争,贫富差距可能扩大,台湾的自由和安全也会受到威胁。这是许多人想要退回服贸、维持现状的原因。但问题是:世界的局势不断在变,台湾经济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并没有一个静止的「现状」可以维持。特别是在美国国力衰退、又为中东问题焦头烂额之际,该国已有学者提出「向台湾说再见」的主张。若失去了美国奥援,台湾将何以自保?马政府认为,我们必须趁此时还有若干优势之际,奋力一搏,赶紧打进大陆市场,以便向外拓展,巩固经济实力;否则一旦任台湾经济在锁国状态下日益萎缩,以后就更无法和韩国等国家竞争,反而愈容易被中国大陆蚕食鲸吞。

就国内情形而言,如果服贸通过,我有信心,以太阳花世代的锐意求新、大胆创意,他们在面对陆资大企业时,必然可以靠着独具一格的品牌和细腻贴心的服务,创造自己的生存空间。没有错,大陆财团可能会模仿、复制台湾的文青创意,让台湾个体户经营困难。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模仿、复制不正是最高的礼讚?台湾的软实力,正可以透过这种方式影响中国大陆。何况,产品可以复制,头脑则独一无二,台湾多元文化环境培育出来的年轻人,会以源源不绝的创意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最终来说,岛内可能出现的是「一条龙」与个性小铺并存,前者提供廉价便利的服务,后者提供独一无二的质感与美感,消费者各取所需。

你说,这两种思维,哪一个比较有说服力呢?

(三之三,摘自《致一个青春民主的时代)

#中国 #中国大陆 #现场 #马政府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