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会中,人民赋权予政治人物,与所获得的权力相伴而生的是之于人民及国家的责任,以及对于行使权力的合理限制。立法院为最高立法机关,立委代表选民意志,除有议决法案、监督政府等职权,更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不仅代表民意,更须以国家、社会的利益为基础行使权力。倘若单面向地强化立法院职权,却未限制行使范围,所节制的并不只是行政权的空间,也会对公民社会的自由造成压迫。
《经济学人》公布的2023年民主指数报告,在全球167个国家中台湾排名第10,居亚洲之冠。然而,《经济学人》称2023年为「衝突世代」,民主指数全球平均5.23,是从2006年以来最低的成绩,这种「民主倒退」的隐忧,提醒台湾更应珍惜得来不易的民主。
推动国会改革,深化民主精神,是民进党创党以来的使命,也是台湾人共同追求的民主愿景。5月22日是已故立委卢修一的83岁冥诞,在国会动盪之际,卢委员理性问政、不分党派,只问公理的认真姿态─「正直、专业、清廉」的白鹭鸶精神,是吾人无尽怀念的国会典范。当年为废除万年国会与《刑法》100条,学者出身的卢委员也会抢占发言台、跳上桌大声抗议,激烈的杯葛并非要博取镁光灯,而是为了坚定推进民主而留下纪录。
激烈的交锋或许为媒体所爱,但审慎的议政与立法才是深化民主的不二法门。卢委员致力于推动宪政改造和国会改革,每次议事必定发言,深信「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问题,让全民认识问题,而且从个案中凸显问题,最后才能慢慢形成一些共识,才能寻求解决之道。」卢委员的理念与使命也为民进党所承继,2016年民进党全面执政,在蔡英文总统就职以前,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推出「国会改革5加1法案」,依不须修法、须修法、须修宪做分类,排定处理顺序与期程规画。
像是建立国会频道、公开播放议事、增加全景转播等开放国会、审议透明化的改革,不须修法,因此得以快速改革;建立国会调查权与听证权、废除考试监察两院、18岁公民权等案涉及修宪,则希冀朝野与社会凝聚更多共识后来推动。2020年立院也启动修宪委员会,并在2022年提出18岁公民权的宪法修正案。纵使宪法修正案公投复决未能通过,然而朝野经歷公开、充分的讨论后所提出高度共识的修宪草案,仍是实践民主、遵守程序的改革范例。
秉持深化民主的精神,国会改革的初衷在于落实权责分立制衡、巩固国会专业性,并提高公民意志的代表性,使国会能确实成为「人民的国会」、「开放的国会」及「专业的国会」。因此,改革应要超越党派与立场,凝聚社会形成高度共识,对于民意所趋更要审慎待之,向人民负责。
此次国会改革及总统赴国会进行国情报告等议案,提出系以民主改革为目的,强化监督行政体系的效率与职能,更应落实民主社会以人民利益为先、国家利益先于政党利益的精神。无论是多数忽略尊重少数,或是少数不甘服从多数,若未能充分沟通或急就章推行,皆会导致议事程序的混乱与衝突,并不断堆迭社会成本,致使人民对国会产生不信任感。
改革路上必有险阻,经歷风雨的国会,更应团结一致、倾听民意,在国家的基础上朝着良善的方向前进。如同卢委员传记书名《为前进而战》,台湾国会改革不应只为了短时间的政治利益而斗争,而要为了国家迈向民主的长远进程而一同奋战。(作者为前海基会董事长、6届立法委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