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併购与私募股权协会」于2009年成立,至今已有15年时间,我是创会理事长,现在已到第八任。另外「台湾产业控股公司协会」成立于2019年,至今也有五年时间,我也担任该协会理事。最近由于台湾产业整合趋势,两个协会日前聚会,探讨策略联盟。

台湾企业正兴起新一波全球布局与併购投资热潮,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基于地缘政治,全球供应链正在重组,强迫台湾企业走向世界,包括美国、东南亚、日本、印度等国;其次,新科技快速发展,导致企业必须透过併购布局新领域;再者,全球产业走向「生态系模式」,形成不同联盟,相关成员透过兼併收购、寻求策略合作伙伴;最后,由于西方国家抵制中国,全球企业对台湾企业,具有高度合作意愿。

■世局多变与科技日兴,产业整合转型势在必行

全球企业近年掀起大规模重组,HP和IBM都拆成两家公司,娇生分拆消费者保健业务,Kraft分拆零食业务。最激进的是上世纪美国最佳企业GE,拆成三家公司后、终于起死回生,GE航太已上市。

说到产业控股公司,代表者是大联大,该公司董事长黄伟祥也是台湾产业控股公司协会发起人。大联大成功树立产业控股典范,结合六家IC通路公司,企业前台业务独立、后台资源整合。但至今台湾产业控股公司数量仍不多,其中有一些性质属于投资控股公司,综效不大,检讨原因,可能在于不习惯整合,以及整合后融合存在诸多挑战。

产业控股跟併购不一样之处在于,被併购后会失去主导权,但在产业控股公司架构下,各子公司享有一定独立运作空间,因此运作更为灵活,不过限制是产业定义。

台湾产业正面临转型,许多企业需要跨界进入新领域,因此不再局限单一产业。因此,曾任台湾併购与私募股权协会理事长的佳世达董事长陈其宏提出「大舰队」模式,即一个企业透过不同部门,分别进行资源整合,而且讲求速度,以投资参股为主,双方达成一定融合后、再考虑整併,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如鸿海也採用类似模式。

由于台湾企业兴起新全球化运动,有规模才有国际话语权,因此产业整合重新受到关注。此外,全世界供应链裂解再重组,特别是红色供应链崛起,也促使部分失去竞争力台企思考如何退场。

中美地缘政治角力下,许多外资企业看到台湾的价值,特别是在新一波半导体和人工智慧(AI)产业爆发后,台湾供应链扮演重要角色,需要打群架。有鑑于此,未来即使没有产业控股公司,也会有更多「虚拟垂直整合」联盟出现。

企业彼此之间合作,其实存在多种型式,併购只是其一,另外还有策略性投资(少数股权参股)、合资、分割子公司再合併、交叉持股、以及没有股权投资的业务联盟。以鸿海和国巨为例,就是先策略联盟,再成立合资公司,另外再搭配策略性投资,藉此进入半导体新产业。

■十年磨一剑的辉达是「生态系资源整合」最佳示范

全球最新趋势是「生态系资源整合」,辉达(NVIDIA)就是最好例子,不只销售AI晶片或AI伺服器,还延伸到云计算解决方案、人形机器人、以及各种智慧应用的产业如医疗。这等于是打造未来AI新世界,必定会有很多笔交易,同时需要产、官、学、研整体资源配套。

世界正在重塑,透过地缘政治、科技创新与产业整合,企业集团会先重组,然后再整合外部资源,也可能形成特定的产业平台。企业操作要灵活,不要先急着成立产业控股公司,可以先策略联盟,再逐渐透过合资及参股,从业务合作到股权合作,最后再成立产业控股公司、或彼此合併收购。实质重于形式,综效才是关键。

在重组过程中,上市公司并非是最佳平台,私人公司形式操作会更灵活。「私募股权基金」(PE)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台湾过去一直没有形成私募股权基金的环境,不像新加坡有淡马锡等国家主权基金。目前政府主管机关对PE政策,特别是保险资金的运用,允许投资于「5+2」基础建设,但未来供应链及产业重组,也会有潜在需求。

■产业基金将更普遍,成为企业整併前的过渡工具

我对于未来趋势,有以下几点预测:第一、企业会加速跨领域、跨产业布局;第二、台湾企业会积极走出去,在海外寻找投资併购机会;第三、AI将彻底改变产业生态,促使台湾企业走向「AI+」布局,打造智慧生态系;第四、未来是生态系与生态系的竞争,企业如果不想选边站,就需重组;第五、供应链重组及ESG严格要求,将带动新一波产业整併;第六、产业基金会更普遍,成为企业整併前的过渡工具。

#企业 #产业控股 #併购 #产业 #台湾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