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仁来疯」高潮之后,主流AI业者及网路服务平台(GCP)积极卡位、各据山头,操弄着AI网路生态系统。台湾有了「仁来疯」,AI产业真的就水到渠成?两者之间就能划上「等号」吗?
自黄仁勋访台所带动的AI风潮后,发展和大力投资AI产业似乎已成「国策」。当全球主要AI经营者陆续加码投资台湾,给了赖政府极大的底气,经济部表示,将导入AI工具,预计2028年制造业AI应用普及率,将从目前的12.3%,提升至50%。
但数据是AI时代的核心通货,规范化、格式化的数据是AI时代的黄金。电商平台上的购物和消费个人数据,社交平台上的互动、人际关系数据,行车记录仪上的行驶、操作数据、供应链管理与制造流程记录,乃至是一个专门的文学网站数据,都变得珍贵无比,因为它们能够训练AI,让AI拥有更强的能力,但条件是流量规模及市场大小,这显然这不是台湾的「强项」!
AI产业「数据的互联网资源化发展」是一个台湾无解的问题,台湾在AI 炒作是 NVIDIA GPU 硬体供应链,欧美中炒作是AI软体的落地,缺技术、缺市场、缺数据资源化,台湾发展AI何去何从?
发展AI技术/应用与发展AI产业是两回事,台湾目前AI应用主要聚焦在日常生活、白领阶级生产力提升、学术研究加码等方面,但光凭这些应用难以独力支撑AI产业的发展。虽然也有生技制药、智能医疗、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电网管理等项目曾提上台面上,但在客观条件不具优势,且海量数据难求的条件下,台湾战略选择必须另辟蹊径。
发展AI产业策略,不但不能墨守成规,「狗尾续貂」硅谷大咖也不实际,必须创造台湾产业本身的独特性,其中结合AI与既有制造业升级转型是一个关键的策略思维,也就是以产业为核心、AI为智能工具,同时加入科学实证(Positivism)元素以提供整合的功能与效率。
在解析、跟风、仿效美硅谷AI大咖之后,朝野必须有另类想法。AI是数学运算及应用海量数据解析智能化,但单凭「中性」数学工具难以完成全面智能化的目标,对高端制造业也存在精准度及误差调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原因是AI系统中缺少了「科学论证系统」的元素。
黄仁勋和李家同教授都曾大声疾呼,把科学论证系统纳入,以强化规范化、格式化、系统性、科学性跨领域共同可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若再能「异业跨行结合」含金量高的半导体制造、IC设计、供应链与产业链管理、能源、生医等以规模、技术、效率为导向的产业,这些「另类」AI产业与应用应该更有落实的机会,赖政府与经济部有朝这方向来思考吗?(作者为产业分析培训讲师/退休教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