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19日表示,中国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规范市场有助于金融总量数据「挤水」,但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人行正在研拟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打算逐步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但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利率调控机制有可待改进空间,要防范匯率超调;要合理掌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规模,要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做好政策沟通与预期引导。

澎湃新闻报导,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指出,中国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好转提供金融支持。将继续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潘功胜还称,短期内一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而是更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此外,潘功胜称,利率调控机制有一些可待改进空间。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这个功能。目前利率走廊已初步成形,上廊是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下廊是超额存款准备率,整体宽度较大。有利充分发挥市场定价作用,保持足够弹性。

在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议题时,潘功胜强调,这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管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潘功胜也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定位于常规总量工具的有益补充,透过内嵌激励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并着重防范道德风险。

他指出,未来将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继续坚持用好和丰富这些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架构,合理把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已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工具及时退出。

#利率 #潘功胜 #金融 #工具 #结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