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湾经济表现傲人,但以半导体驱动的产业发展却日趋单一化。尤其在人工智慧(AI)驱动下,先进制程的晶圆代工、封装测试、IC设计、晶片、伺服器、散热模组及相关零组件的蓬勃发展。以资本市场为例,今年以来台股涨了5,322多点,台积电即贡献了3,000多点。台积电活化了台湾经济,却也掩盖了台湾经济发展过度单一化、过度依赖硬体的困境。
不过,最近AI的发展给了台湾发展软体的新契机。首先,过去由微软视窗(Window)加上英特尔(Intel)CPU所架构的Wintel时代,因为辉达(NVIDIA)的介入,以及联发科等IC设计公司的参与,赋予AI、PC新的生命及商机。其次,在AppleCar胎死腹中后,业者如鸿海以併购/合併欧美汽车软体公司方式,投入汽车电子化,也值得正视。再者,AI应用到各行各业如金融保险、电动车、生技医疗、零售、智慧制造,蔚为潮流,IC设计、软体的加值至为关键。
有鑑于此,台湾长期以来「吃硬不吃软」,以资本额、营收、员工人数、设备採购金额为补助奖励的标准,有改弦易辙的必要。我们的看法如下:
第一,政策工具补助思维的改变:软体补助、租税优惠和硬体应有不同的思维。将软硬体补助视为同质,就如同大人衣服套在小孩身上。软体补助的审核标准应该是研发支出、研发人员投资、利润率、附加价值的变化,而非单纯的机器设备。
第二,崭新政策工具的投入:如主权基金、类主权基金的筹措、规划,有足够的资金、网罗相关人才,才能推动快速的结构转变。
第三,规模大、影响力大、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和新创企业应有不同的奖励方式:AI的竞赛是速度的竞争,所以应该奖励大型、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引领改变。而新创企业则是在弥补大型企业前瞻研发的不足及利基领域的发展。两者奖励的金额与工具应该有所不同。
第四,IC设计产业2033年市占率目标达成与否,取决于台湾业者有无能力切入先进前瞻的高成长动能领域:政府应把较高比例的预算额用于补助有技术/规模/实绩、能创造高成长动能的领先IC设计业者,且应重点聚焦于有国际级技术实力(如12奈米以下的制程,或12奈米以上但具独特关键技术的厂商)或投入研发比重较高的IC设计业者,因为它们在产品研发初期投资最多。
反之,新创与小型IC设计业者受限于技术与规模,难以在缺乏现有领先IC设计业者的协助或参与下,进入先进制程和前瞻领域。除了美国政府聚焦现有业者的先例外,台湾的新创培育环境,单凭政府补助,无法吸引真正有竞争力的新创业者落地发展,海外高阶人才来台加入新创与小型业者的机率也不高。因此,建议国科会晶创计画应该以补助现有业者为主,新创业者的补助为辅。
第五,法人和产业界适当分工:以目前法人和业者的技术实力而言,在IC设计方面的能量,不少业者领先法人机构。鑑此,建议政府应将补助法人机构的资源投入更高风险的研发工作,如量子电脑、前瞻材料、后量子密码、或通讯领域,法人机构应减少投入资源于后期开发的工作。以政府机构分工而言,在鼓励产学合作之际,晶创计画应该让IC设计厂商、经济部等,有机会参与国科会政策规划及预算配置的讨论,以确保晶创计画政策与预算方向设定正确,并使预算发挥最大效益。
第六,外资来台设立研发中心政策的审慎评估:目前政府以大量预算补助外资如辉达(NVIDIA)、超微(AMD)在台湾设立研发中心、算力中心,也使台湾的知名度、国际形象大为提升。不过,在欣喜之余也必须掌握后续的效益及可能衍生的成本。首先,大量补助外资会不会排挤本土厂商投入的资源,其次,外商来台可能不会引入海外高阶人才,反而利用政府补助,可轻易自本国业者挖角,一旦景气反转,缩减在台人力毫不手软,其研发成果亦归属于外商,回流母国,如此与政府补助欲达成之政策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再者,如果外商深耕的是台湾所缺乏的关键独特技术或产品,对台湾发展新领域有大大的加持效果,反之,若只是利用台湾的人力及补助,则可能得不偿失。
整体而言,调整对台湾软体、IC设计业者更公平的税务减免和创新补助政策,不仅有利产业的软体加值,扶植更多的护国神山,更能为台湾经济打下长远扎实的基础。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