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拂晓时分,北韩军队突以排山倒海之势越过三十八度线(南北韩分界线),大举入侵南韩,点燃了朝鲜半岛的战火,远东告急,全球震撼。

韩战(中共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乃是二次大战结束后的第一个局部战争(又称区域战争或有限度战争),也是冷战时代的第一场自由世界对抗共党集团的围堵战争,同时亦为美国在冷战时代首次执行所谓「警察行动」。

韩战爆发前,南韩在李承晚大统领的领导下,形同一盘散沙,国力虚弱,政治斗争不断;残破不堪的日本在「美国凯撒大帝」麦克阿瑟将军的统治下,百废待兴;刚撤守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则犹在惊魂未定的喘息阶段;在华府,杜鲁门政府的一群策士正秘密计画进行「弃蒋保台」阴谋,试图逼使蒋介石离开台湾,自我放逐到菲律宾,台湾则由美国派兵保护,俾交由联合国托管,华府希望曾受美国教育的吴国桢(文)与孙立人(武)出任台湾领导人;在北京,儘管共军于一九四九年十月在金门古寧头惨败,但毛泽东仍坚持要尽快「解放台湾」,并指定宋时轮指挥第九兵团(辖二十、二十六和二十七等三个军)担负渡海攻台任务。

韩战来得太突然了!这场歷时三年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东北亚和西太平洋的战略态势与政治面貌。韩战时期担任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的五星上将布莱德雷尝言,韩战乃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儘管如此,韩战却改变了台湾的命运。台湾和日本成为韩战最大的两个受益国,前者在政治上获得重生,在第七舰队的协防下,台湾从此走向安全、安定与富裕的道路;后者则拜赐韩战之福,在美国的大力协助下,加上日本人民的奋斗精神,重建经济,而跃为世界经济强权之一。

日前,金大中与金正日在平壤握手言欢之余,韩战彷佛是一场既遥远但又恍如昨日的战争。

金正日的父亲金日成是个刚愎、狡诈的独夫,他看到毛泽东把国民党政府赶到台湾,完成赤化中国大陆的目标,自认其统一全韩的日子也快到了。他根据北韩所获情报判断,只要北韩挥师南攻,越过三十八度线,南韩人民就会「揭竿而起,以迎王师」,把李承晚赶走。

金日成从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开始即不停地请求苏联头目史达林支持他发动朝鲜战争,他连发了四十八通电报,史达林不堪其扰,终于在一九五○年春天首肯,金日成信心满满地向史达林保证,他一定会在「两个礼拜内」拿下南韩,统一朝鲜半岛。史达林担心美国会介入,金日成则认为美国不会出兵;史达林又向金日成建议,应争取毛泽东的支持,否则战事不乐观。

史达林不愧是近代史上的第一流「外交操纵者」(diplomatic manipulator),他希望金日成的盲动,能够成功,则国际共党势力将囊括整个朝鲜半岛,下一个目标将是日本。史达林亦预料毛泽东会支援北韩,因中共刚建国,各项建设在在需要「苏联老大哥」的协助,毛不敢不听从莫斯科的指示。同时,史达林在心中盘算,万一美国出兵,则北韩和中共这两个「附庸国」与美国在朝鲜半岛上作战,消耗美国国力,而苏联又不出兵,仅支援武器弹药,既避免与美国直接衝突,又可坐收渔翁之利。根基未稳 北京仍跳火坑。

一九五○年五月十三日,金日成自莫斯科赶赴北京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密谈四天。毛虽不满金日成和史达林瞒着他达成攻打南韩的协议,但为形势所迫,他不得不答应金日成的请求,毛表示只要美国参战,中共肯定会派兵支援北韩;毛又保证,美军一旦越过三十八度线打进北韩,中国将和美国作战。

近年陆续出版的中、英文韩战着作披露,当时绝大部分中共中央领导人都反对出兵朝鲜,因中国急需建设,国共内战结束未久,民生凋敝,大陆上仍有残余的反共势力与游击队,中共的统治基础仍欠稳固。据称强烈反对出兵朝鲜的人,包括周恩来、陈云、林彪、陈毅、任弼时(一谓刘少奇、朱德亦反对出兵)。但毛泽东一个人拍板定案,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并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林彪以赴苏治病为由,拒出任斯职)。毛泽东于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三日曾告诉全国政协:「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

(摘自2000年6月26日中国时报记者林博文报导)

#出兵 #史达林 #美国 #战争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