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执政党为了实践2025年「非核家园」承诺,2018年至今已陆续将核一与核二厂除役,本月底及2025年5月核三厂也会完全除役,届时核电厂将完全由台湾消失。执政党政策跳票不知几凡?唯独如此坚守此一承诺,耐人寻味!
前中研院长李远哲10日表示,废核要往后延,从能源大政策看,先把对我们最不好的拿掉,等到绿能足够了,再谈废核问题;如果现在废核,要多烧煤、多烧油,会变得更坏。
执政党再三声明没有核能安全与妥适核废料处理就无核电,至本月底离核三厂除役仅约莫半个月,现在核能安全吗?即便一如规画于明年全无核能,8年已过仍未着手妥适处理核废料?
一般定义核能为过渡能源,意指由传统化石能源过渡至风、光、水等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而各国所需的过渡期长短不一,有鑑于此,国际原子能总署于今年3月,聚集欧盟27国及其他国家共约60国领袖,于布鲁塞尔举行首次「核能高峰会」,讨论如何减少化石燃料,强化能源安全及促进经济发展。三者环环相扣,经济可否发展并非仅限于有无能源可用,而是使用不同能源,将影响一国产业之国际竞争力。
根据国际原子能总署估算,核能由摇篮(各种原料使用)到坟墓(废料处理)的碳足迹是所有能源中最低者;相对于台湾发展最迅速且占比最高的太阳能,产生一单位能源所需要的原料为核能的17倍、土地则为46倍,这对地狭人稠的台湾无非是致命伤。此就不难理解台湾的农地、湿地、山坡、鱼塭、畜舍处处可见太阳能板。
台湾常声称要与世界接轨,可知世界能源总署认定作为过渡能源的核能之重要角色,是协助能源部门更快、更安全的摆脱化石能源。此正是台湾心仪的德国所遵循的能源结构发展模式。10年前,德国的发电来自化石能源降至58%时,核能仍占16%,而各式再生能源为26%;当化石能源一路降至去年止的46%,核能方降至近乎零的2%,其余则为各式再生能源。
台湾执政当局却反其道而行,投注庞大资源于占用大片土地面积的太阳能源之发展,至今占比尚不及10%,一举去除核能,其他唯一可仰赖的就是化石能源。德国土地面积约台湾的10倍,再生能源尚不是选择盘据大量土地的太阳能板,而是以陆域风机为主,陆域风机成本远低于离岸风机,因而才得以在当前成为全欧洲最大、全球第三大的陆域风机装置国。
台湾因果颠倒,错将轻轨列车开上高铁轨道,去除核能并不保证再生能源得以顺利发展,仅确认化石能源必存在更久、使用更广,成为更难以摆脱的梦魇。(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退休教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